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0年02月0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古老吟誦文化煥發新生
    【新華社武漢1月11日電】(記者鄒學冕 喻珮)「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中的這句詠嘆,是人們讚美節氣與愛戀的佳句。近日,近百名手握書卷、打扮頗具「古風」的詩歌愛好者聚集在武漢,吟誦著他們喜愛的古老經典詩句。一句句抑揚頓挫的聲調,抑或平仄起伏的行腔穿越古今,在當代中國傳遞文化風貌、煥發勃勃生機。
    吟誦,指中國古代讀書人朗讀詩歌的方式。與現代人用日常說話的語調朗讀詩歌不同,古人朗讀時,詩歌中每個字會對應不同的音高,每段詞句也會對應特定的節奏,音調的抑揚和節奏的快慢寄託著古人對詩歌內容和意境的理解。如今,一批吟誦愛好者希望恢復這項令他們引以為傲的中華文化瑰寶。在湖北省圖書館舉行的第四屆長江讀書節頒獎儀式上,吟誦愛好者的表演吸引了數百名觀眾,其中不乏身著漢服特意前來欣賞的志同道合者。致力於欣賞和普及吟誦文化的社會組織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
    湖北省群眾藝術館的「海聲群誦」志願服務隊就是其中之一,專業吟誦演員秦海群是這個團隊的發起人。近年來,秦海群和她的團隊常常受邀前往武漢各所高校、中小學、社區,義務為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介紹吟誦這項古老的文化。她告訴記者,這幾年受邀講授或表演吟誦的次數明顯增多。
    互聯網也助推了吟誦文化在當下的普及。如今,即使在較偏遠的小城鎮,青少年也很容易接觸到吟誦。記者在「抖音」平台上看到,一組表演吟誦的手機短視頻瀏覽量已超過190萬次,視頻中的表演者大多身著傳統服裝,在田野上或是古建築旁大聲吟誦《詩經》《登鸛雀樓》《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古詩名篇。11歲的郭佳涵第一次聽到吟誦時就喜歡上了這門藝術,他報名參加了「海聲群誦」團隊開設的免費吟誦課程。「吟誦讓讀詩變得更加有趣了,把古詩有旋律地唱出來也能讓我理解古詩的意境。」郭佳涵說,他班上有五六名同學都在課餘時間學習吟誦。
    「當我和學生一起公開表演吟誦時,人們常常以為我們是在拍電影或者唱戲。」秦海群說,漸漸地,來看演出的觀眾越來越多,有些甚至可以和著用正確的語調吟誦詩歌。
    華中科技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大四學生羅天樞也是一名吟誦愛好者,他最喜歡吟誦的篇目是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他說,每當用吟誦的方式讀到「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時,快速激昂的節奏彷彿能讓人體會到古人的心潮澎湃,而讀到「一樽還酹江月」時,低回悠長的旋律又好似歷史的迴響。「我們與千年以前的詩人用同一種方式朗誦詩歌,這寄託了我們更深層次的民族感情。」羅天樞說。
    古詩文經典是融入中華民族血脈的文化基因, 中國政府一直很重視包括吟誦文化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普及。近年來,湖北省圖書館帶動全省百家公共圖書館全面啟動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活動,通過一系列參與性強、感染力豐厚的吟誦活動,重溫荊楚大地孕育的古詩詞。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陳少松是吟誦領域的老專家,幾十年來,他一直致力於收集不同版本的吟誦曲譜。近年來,他用古典民族樂器為代代相傳的吟誦配上了背景音樂,他說,未來還將嘗試用西方的交響樂,打造「中西合璧」的吟誦形式。「吟誦詩歌是一種美的享受,可以成為當代中國人在快節奏生活中陶冶情操的方式。」陳少松說,傳統的吟誦方式穿越千年重新成為時尚,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