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4年03月04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敦煌元宵古風俗
煥發絲路新浪漫

    【中新社蘭州2月24日電】(中新社記者 馮志軍)“春節隆重,元宵熱鬧。”24日,是中國傳統元宵節,一大批傳承千百年的傳統文化民俗活動,在甘肅古郡敦煌多個景區集中亮相,平日裡難得一見的豐富非遺展演引得當地萬人空巷。
    舞龍、舞獅、秧歌、威風鑼鼓、高蹺、旱船、跑毛驢兒、太平車、豬八戒背媳婦、鑼鼓隊……當日午後的敦煌街頭,迎來近年當地規模最大的“全民狂歡”活動,吸引數萬人參與。歡鬧元宵的鑼鼓響天震地,敦煌壁畫中的鼓和舞也被編排進非遺民俗展演,由敦煌飛天領銜的文化藝術燈展與之相映成趣。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作為中國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滿月之夜,自古被賦予美好、浪漫、圓滿的寓意。“元宵燈會,長安第一,敦煌第二,揚州第三。”《舊唐書•地理志》如此記載。
    “心心念念的敦煌承載了太多傳統文化時尚,到此仿佛穿越時空,夢回千年。”來自江蘇的“95後”遊客趙涵觀看過敦煌非遺展演後,期待夜幕降臨後千年非遺“打鐵花”流光溢彩的視覺盛宴,在月牙泉畔觀賞圓月的絲路浪漫,以及“上元市集”裡漢唐古風的“劇藝食趣”等。
    據敦煌市文化館介紹,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敦煌不僅將曲子戲、三弦彈唱、小社火等人間萬象記錄於壁畫之上,還以多種形式世代相傳,形成了種類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古老的藝術流淌至今,依然充滿了活力。 比如已有上千年歷史的敦煌民間絕技“打鐵花”,在焰火技術尚不發達的過去,實際就是由金、銀、銅、鐵、錫五門工匠自製的一種“土煙花”。據介紹,在榆林窟第3窟《千手千眼觀音經變》壁畫中,就有兩幅《鍛鐵圖》;藏經洞出土的唐代文獻中,也有關於元宵節燈火和煙火的記載。
    記者24日從敦煌研究院獲悉,民間“小初一,大十五”之說並非空穴來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元宵佳節誕生,東漢明帝時期形成“上元燃燈”的風俗。唐代正式確立此日為官方節日,當夜天子與官民同歡,燃燈祈福,熱鬧非凡。
    據介紹,繪製於唐代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的敦煌壁畫《舞樂圖》,畫面以燈樓為中心,兩側立有燈輪,還有天女燃燈,描繪的正是盛唐宮廷夜宴歌舞昇平的熱鬧景象。據推測,這種燃燈萬盞的場景可能發生在元宵節,也就是上元燈會。
    受中原上元燃燈之風的影響,敦煌一年一度的燃燈儀式也相當隆重。據敦煌文獻記載:正月十五這天,上自最高官員、下至道俗士庶,全城奔赴莫高窟,設供焚香、燃燈誦佛、振鍾鳴樂,既有齋會活動的肅穆,亦有全民同樂的歡悅。
    “初入三春,新逢十五。燈籠火樹,爭燃九陌;舞席歌筵,大啟千燈之夜。”敦煌文獻寥寥數語的記載,反映了晚唐敦煌民間上元夜“火樹銀花合”“九陌連燈影”的盛況。 敦煌研究院表示,經過東漢至魏晉南北朝的發展演變,祭祀太一(漢代國家祭祀的天帝、至高神)的風氣逐漸消失,燃燈禮佛的習俗逐漸興起。
    到了隋唐,上元夜燃燈的風氣,更加興盛,但其性質除了禮佛求福,更成了遊戲熱鬧的節日。一位敦煌市民向記者表示,儘管一些古老的敦煌習俗,在當下鬧元宵中已很難再看到,但敦煌文化卻以另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更頻繁地出現在敦煌的經濟社會活動中,並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視為潮流和時尚。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