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3年05月23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德國一小說90年後與中國再結緣
    【中新社成都5月10日電】(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姐姐和我總是乖乖坐在沙發上聽祖母讀《少年縴夫》——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得知祖母所著的《少年縴夫》時隔九十年後被翻譯成中文在小說主角的家鄉出版,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前副校長、核物理學家拉蒙•亞歷山大•魏司在該書中文版前言中寫道。
    《少年縴夫》是德國作家海德維希•魏司于1932年出版的青少年讀物。這本以中國少年為主角的小說曾在歐洲6次修訂再版重印,影響了一代西方讀者。2022年底,《少年縴夫》中文版首次與中國讀者見面。
    《少年縴夫》如何在九十年後與中國再結緣?書中中國少年的經歷為何會打動如此多西方讀者?四川大學出版社外語編輯室原主任、《巴蜀老照片:德國魏司夫婦的中國西南紀行》策劃與編輯黃新路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
    中新社記者:《少年縴夫》寫於何時,講述了什麼故事?
    黃新路:《少年縴夫》這本中國題材的德國青少年讀物,講述了清末及民國初期,中國西南地區一位少年的坎坷人生故事。
    書中主角李洪順出生於長江三峽瞿塘峽口夔府(現重慶奉節縣)一個貧苦家庭。父親去世後,李洪順不堪繼母的虐待離開家門,為求生存先後干過馬幫、做過飯館打雜的夥計、當過拉船的縴夫,吃了無數的苦頭,一直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成為一家飯店的夥計和繼承人,生活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世紀30年代,海德維希•魏司以少年李洪順作為主角,用非虛構文學小說的形式寫成本書,原書中的大量插圖,還原了許多當時中國社會市井的有趣場面。      1932年,《少年縴夫》在歐洲出版後引起轟動,圖書一版再版,共修訂出版6次。讀者通過書中少年縴夫的故事,能瞭解100多年前中國西南地區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新社記者:2022年底,《少年縴夫》中文版與中國讀者見面。這本德國小說時隔九十年後,為何能與中國再結緣?
    黃新路:《少年縴夫》作者海德維希•魏司是德國外交官弗瑞茲•魏司的妻子。他們先後于1899年和1911年來到中國,1917年一起離開中國。
    弗瑞茲•魏司自1905年起先後擔任德國駐重慶、四川(成都)和雲南(昆明)的外交官。作為外交官的弗瑞茲•魏司和作為作家的海德維希•魏司都是熱愛旅遊和具有冒險精神的人,共同喜愛攝影和寫作。
    他們在中國西南地區工作和生活期間,遍歷西部名山大川,人跡罕至的四川大涼山地區也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深山峽谷中雄壯的川江縴夫號子,大涼山叢林中彝族的美妙山歌,以及西南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景色,都被他們用最早的錄音機、照相機和紙筆記錄保存下來。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德分屬交戰雙方,弗瑞茲•魏司夫婦于1917年離開中國。他們逝世多年以後,其後人從車庫的角落中偶然發現了這批從中國帶回去的珍貴資料,包括照片、玻璃底片、硝基膠片、顯像圖片,以及用錄音設備記錄下來的聲音資料。
    弗瑞茲•魏司夫婦的孫女塔瑪拉•魏司是一位德國的獨立製片人、導演兼攝影。她收集和整理了祖父母留下的這些珍貴資料,並在德國政府相關部門的資助下,于2001年將部分照片在其祖父曾擔任外交官的重慶和成都展出。這些整理後的部分照片和文字,2009年以《巴蜀老照片:德國魏司夫婦的中國西南紀行》畫册的形式,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我擔任此書的策劃和編輯。
    《少年縴夫》今天能够呈現給廣大的中國讀者,源於又一段佳話。在成都市青羊區西珠市街,文學家巴金故居旁,有一棟近現代建築,這裡曾經是100多年前德國駐成都領事館所在地。《巴蜀老照片:德國魏司夫婦的中國西南紀行》中有好幾張當年這棟建築和周邊環境的老照片,在編輯畫册時,我曾陪同塔瑪拉•魏司專門去這裡採訪和拍照。
    2004年,重慶奉節(夔府)籍的小夥子傅寒與人合夥租下此樓,在這裡開了一家專門接待背包客的國際青年旅舍。2005年塔瑪拉•魏司再次帶著攝影團隊,追尋著她祖父母當年的足跡一路尋訪和拍攝來到了這裡,並在拍攝過程中與傅寒結下了深厚友誼。
    傅寒被《少年縴夫》的故事打動,決心要把這本書介紹給廣大中國讀者。通過書信的聯絡,出版中文版《少年縴夫》的想法得到了塔瑪拉•魏司的支持和書面授權。《少年縴夫》時隔九十年後,能以中文形式在書中主角的故鄉出版,實乃一大幸事。
    塔瑪拉•魏司完成《巴蜀老照片:德國魏司夫婦的中國西南紀行》畫册的編輯出版回到德國後,繼續搜集整理其祖父母留下的珍貴資料。她在德國柏林民族博物館與助手一起不懈地工作,甚至當發現自身已身患癌症時也未停下。塔瑪拉•魏司因癌症惡化不幸于2016年去世,享年66歲。《少年縴夫》的正式出版,也是對塔瑪拉•魏司的紀念。
    中新社記者:為什麼書中少年縴夫的經歷會打動如此多西方讀者?弗瑞茲•魏司夫婦留下的資料對研究百年前的中國西南地區的社會文化歷史有什麼幫助?
    黃新路:中國作家阿來曾經說過,東西方文學最大相同之處就在於表現人。文學的核心是人,是人的意志、人的情感。文學作品,特別是小說,是靠情感打動人。東西方讀者對文學的共同關注都是以情感為第一,這是文學永恒不變的主題。
    《少年縴夫》作者就是通過各種友情和親情的情節來描寫和刻畫主角少年縴夫。書中有一張作者海德維希•魏司與丈夫拍攝的《少年縴夫》主角原型照片。拉蒙•亞歷山大•魏司談及這張照片時曾說:“這是令我和很多人非常感動的一張照片。一位年紀非常小的縴夫,從他的衣著、從他臉上的表情、從照片的背景,令我們不禁會去思考他以後的人生會有什麼樣的境遇,這可能是我的祖母為什麼後來寫了這本兒童文學作品的原因。”
    東西方之間有很多不同,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有共同點。共情可能就是這本小說引起巨大反響,廣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通過魏司夫婦帶回的照片和實物,西方社會驚訝于中國西部內陸地區的秀麗山川以及風土人文,他們也極度渴望瞭解這個遙遠的東方神秘大國。《少年縴夫》中細微真實的畫面與情節描寫,滿足了他們的需求,這是此書出版後受到歡迎的又一個原因。
    塔瑪拉•魏司生前整理祖父母的日記、文稿、回憶錄及相關出版物,並遍訪在世的親朋好友,依據大量一手材料編寫了《一個德國外交官在中國的經歷(1899-1911年)》一書。在她去世後,塔瑪拉•魏司的助手與德國柏林民族博物館的學者一起完成了她後期未盡的出版工作,這本書于2017年在德國正式出版。
    “歷史透過鏡頭得以重構”,指的就是基於影像來證明或修改一些文本的東西,這就是影像歷史學者所說的“以圖證史,以圖證偽”。塔瑪拉•魏司的這本遺著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書中的資料可和現有文獻進行對比和互證分析,有助於考證百年前中國西南地區歷史的一些細節,我們正準備將此書翻譯後在中國出版。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