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3年05月20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李梅說戲曲秦腔向世界
展示富豐多元中國文化

    【中新社西安5月18日電】(中新社記者 阿琳娜)“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秦腔是中國古老戲曲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戲劇的主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秦腔被更多海外民眾認知,在世界舞台上承載著秦人情與中華魂,展示著豐富多元的中國文化。
    秦腔為何歷經千年仍“傳唱不衰”?秦腔如何在時代變遷中更好地保護傳承,展示中國文化?秦腔如何發揮作為陝西“文化名片”的作用,推動與海外的文化交流?近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梅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作出解答。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歷經千年仍“傳唱不衰”,秦腔的生命力來自何處?秦腔與西方戲劇有何異同?
    李梅:秦腔又稱亂彈,至明代已是比較成熟的形態。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乾隆年間,秦腔名角魏長生三次入京演出,以動人的腔調、通俗的詞句、精湛的演技轟動京城,秦腔進入鼎盛時期。後在流行過程中,秦腔與其他戲曲形式和民間藝術結合,逐漸形成各地多種多樣的梆子聲腔劇種。秦腔也被譽為中國梆子聲腔的鼻祖。
    秦腔的特點是粗獷豪放,慷慨激昂,雄渾悲壯。聲腔有苦音和歡音兩類,這兩種唱腔是秦腔區別于其他劇種一大特點。秦腔題材涉獵廣泛,很多都是反映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的經典劇目。流傳至今的經典劇目有《鍘美案》《周仁回府》《趙氏孤兒》《王寶釧》等。
    源於農耕文化,起源於露天舞台,秦腔在黃河兩岸剛誕生時,演出場所在民間,觀眾露天站立觀看。唱戲時要吸引觀眾,演員就要壓住台下的叫賣聲、說話聲,聲音就必須大,嗓門盡量拔高,於是就有了“吼”的特點。但秦腔不全是“吼”,秦腔的小生、老生、小旦、正旦等角色行當,有許多唱腔委婉纏綿且清麗。
    秦腔抒發的是秦人的廣闊胸懷,用高亢激昂的腔調“吼”出來,不僅是一種藝術表達,更是一種精神表達,豪邁奔放,大開大合,將秦人的精氣神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這種表達,在民間有著深厚基礎。
    秦腔與西方戲劇同屬於綜合藝術,都是來源於生活,融合表演、音樂、美術、舞蹈,甚至建築等於一體。不同于西方戲劇重再現,多體驗或者寫實,秦腔等中國戲曲多以歌舞演故事,重表現,具有虛擬性、程式化的特徵。
    虛擬性特徵具體表現為表演內容和表演形式的虛擬。中國戲曲表演以生活為基礎,但又不局限於生活,而是對生活的提煉與超越,符合觀眾的審美心理。比如,一條馬鞭,馳騁千里;幾名校尉,千軍萬馬等。
     程式化是在現實生活基礎上,通過演員表演與觀眾欣賞的互動,逐漸建立起來的約定俗成的對應關係。比如,表現人物推門進入室內的程式,就是演員將生活實際中推門、邁進的動作進行放慢或誇張處理,儘管舞台並沒有設置房門,但觀眾仍然感到了門的存在。
    中新社記者:如何在時代變遷中更好地保護傳承秦腔,傳播展示好中國傳統文化?
    李梅:秦腔的賡續發展,首先離不開人才的“接力”和培養。以中國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為例,我們加大對現有中青年藝術人才的培養和托舉,通過到專業院校進修等方式提昇其素養;通過各類參演參賽活動為中青年演員搭建成長平台,提供展示機會。“新鮮血液”的注入關係到秦腔的未來發展,必須要“未雨綢繆”,為戲曲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夯實根基。我們邀請全國著名藝術家和院內老藝術家授課、排戲等,並先後排演出了青春版秦腔《楊門女將》、碗碗腔《紅色娘子軍》、秦腔神話劇《西遊記》系列之《唐僧收四徒》《大鬧天宮》和數十部摺子戲,均獲好評。
    我們策劃了“薪火相傳•名家傳藝”系列活動,開展非遺傳承人、老藝術家、梅花獎演員、優秀演奏員、導演等各門類的師徒傳承,意在使陝西戲曲寶貴的傳承資源得到最有效發揮,同時集中優勢資源,著力為陝西戲曲的高質量發展奠定牢固的人才基礎。
    如今秦腔生存的生態環境正在發生改變,為了傳承發展,我們做了大量工作和創新。在創作上,始終堅持整理改編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和創作現代戲並駕齊驅,相互交融,使古老的地方戲曲呈現出豐富充盈的風貌。在傳統戲方面,恢復排演了包括《謝瑤環》《紅娘》《鎖麟囊》《劈山救母》等多部優秀傳統劇目,同時還推出了《李十三》《路遙的世界》《關西夫子》《生命的綠洲》《楷模村》《詩聖杜甫》等新劇目,深受民眾認可。
    薪火相傳、活態傳承是中國戲麴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我希望趁自己尚有餘力,盡可能把最好的東西教給年輕人,給他們搭建成長平台,讓戲曲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近年來,我主演的《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再續紅梅緣》《驕楊之戀》《生命的綠洲》等劇目都為青年演員進行了有效傳承,分A、B組進行排演,名師高徒同進排練場,同台亮相。青年演員的加入,不僅有利於促進青年演員的快速成長,而且體現了古老秦腔藝術的當代活態傳承。
    中新社記者:秦腔如何發揮作為陝西“文化名片”的作用,推動與海外的文化交流?
    李梅:中國戲劇作為展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豐富多元的表現樣式,與世界戲劇交流越來越密切,讓國外觀眾對中國戲劇、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多認知。秦腔亦是如此,我們不僅受邀赴國外演出,也接待了不少國外文藝界人士,在相互交流中彼此都受益匪淺。
    從藝多年,我也多次赴海外演出,包括1992年我主演的《西湖遺恨》在芬蘭演出,作為首個秦腔劇目登上歐洲舞台,受到當地觀眾的熱烈歡迎,也開啟了陝西戲曲與歐洲藝術交流對話的新篇章。
    我們近百次組團出訪,足跡遍及亞洲、歐洲、北美、非洲等地區,比如赴澳大利亞、新西蘭參加“歡樂春節”文化交流活動,赴丹麥參與哥本哈根國際歌劇節等,均引起了強烈反響。
    中國文化越來越具有吸引力,來自世界各地的文藝院團、青年團體、文藝從業者等都有主動瞭解中國的強烈需求,在他們的參訪活動中,戲曲文化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近五年來,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先後接待了巴基斯坦百人青年代表團、印度青年代表團、中東歐16個國家資深音樂人組成的採風團等。
    中新社記者:對外交流對秦腔發展有何助益?未來如何以秦腔為“媒”,推動更加深入廣泛的文化交流?
    李梅:隨著中外交流日益密切,中西方文化也在相互借鑒中學習,秦腔現代戲的創作,尤其是寫實題材的現代戲創作,戲曲程式也應隨著生活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生活的改變而改變,需要創作者多體驗,從人物內外出發,去創造角色,完成戲劇情節,這是要向西方戲劇學習的。
    需打造精品文化演藝項目,藉助多種形式將秦腔藝術展示出去,讓對中華文化感興趣的人能有更多機會去瞭解、學習中華文化。此外,也可以通過開發戲曲文化的“周邊產品”等方式,拓展秦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並逐步形成文化消費,讓中華傳統文化能够進入海外民眾的生活中。
    陝西戲曲文化歷史悠久、劇種繁多,我們將積極開闢新途徑、新方式,開展好國際文化交流,展現中華傳統文化魅力。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