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12月10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運河是中外對話共同語言
    【中新社北京12月4日電】(中新社記者 杜燕 陳杭)作為全世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中國大運河2500多年來延綿不絕,溝通南北,貫聯古今,通向未來。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第六條世界遺產運河。
    千年運河如何成為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如何溝通絲綢之路,聯通世界?運河載著悠遠的歷史雲煙流動至現代,將如何成為中國與世界對話的共同語言?首都師範大學北京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銘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對此進行深度解析。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蜿蜒3200千米,有何獨特價值?
    王銘:根據2021年出版的《世界運河辭典》,世界範圍內有約1100條運河、4000多座運河城市。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始建於春秋時期。它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三大部分組成,全長3200千米,跨越8個省份。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成為第六條世界遺產運河,包含27段河道和58個遺產點。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運河遺產項目還有法國米迪運河、比利時中央運河、加拿大里多運河、英國旁特斯沃泰水道橋與運河、荷蘭阿姆斯特丹17世紀運河環形區域,這些歐美的運河很 多是在工業革命前後開鑿的,代表了不同時期、不同技術的發展階段,均為工業革命時期的水利規劃與工程技術典範。
    與歐美的運河不同,中國大運河是農業文明時代水利工程的傑作,是歷史上由國家開鑿、政府管理的巨大水利工程體系,體現了以農業立國的集權王朝獨有的漕運文化傳統,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是中國智慧的結晶。
    中國大運河見證了中國運河漕運制度的形成、發展、衰落以及由此產生的影響。運河漕運系統,承擔著糧食運輸的重要功能,更聯通了北方的政治中心與南方的經濟中心,深化了中華民族大一統格局。可以說,中國大運河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塑造,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中新社記者:大運河如何推動中國與世界的溝通?
    王銘:運河,因運而生,因運而活。在我看來,中國大運河和世界之所以能聯系起來,是依靠“內循環”和“外循環”。
    所謂內循環,即元代以來全線貫通的京杭大運河,從南到北將東西走向的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串起來。進一步,通過五大水系連接了國內的陸路交通以及海運。同時,大運河作為南糧北運的重要通道,在軍事、政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關係到歷代王朝存續的命脈。以元明清三朝為例,南方的糧食和物資經大運河和海運運至通州,部分糧食則經通惠河運抵京城,還有多數漕糧沿溫榆河直接送到昌平鞏華城和居庸關,或沿潮白河送至密雲古北口鎮,保障鎮守長城將士的糧餉。這樣,大運河在中國連接起了大江南北和長城內外,形成國內大循環。
    所謂外循環,即大運河以洛陽、西安為重要節點連接陸上絲綢之路,以揚州、寧波等城市為重要節點串聯海上絲綢之路,並通過水陸交通系統連接泉州、福州、廣州等重要“海絲”主港,進而連接世界。此外,從元朝開始,隨著統一王朝定都北京,以及京杭大運河的貫通,作為運河北端樞紐城市的通州成為“首都東大門”。通州向西經過張家口通向北方草原,再延  伸至東歐、南歐地區的貿易通道,與北方的草原絲綢之路實現連接。由此,大運河通過“絲路”體系延伸形成外循環。
    通過以上重要的干線,中國大運河促進南北方的經濟、文化、藝術交流,成為影響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流動血脈,也成為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紐帶。
    舉例來說,通過這條紐帶,古代中國人、珍寶等抵達國外。揚州的文峰塔曾是水陸交通進出揚州的標誌,唐代鑒真和尚六次東渡日本,有幾次是從那裡解纜入江出海。在印度尼西亞海域發現的唐代“黑石號”沉船是九世紀上半葉中國與東南亞、中東地區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實證,揭示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熙攘往來的盛況。
    交流是雙向的。不計其數的各國旅行家、使節、傳教士等通過大運河來到中國。根據《馬可波羅行紀》裡的描述,馬可•波羅以商人的身份和其父親、叔父沿陸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揚州、蘇州、杭州等運河沿線城市成為遊記中的重要內容,將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國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再比如,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英國使節馬戛爾尼使團等通過大運河來到  中國,帶來天文學、數學、醫學等,並沿著大運河傳播。
    中新社記者:人們常說,“沒有大運河,就沒有北京城”“北京城是漂來的”。大運河給北京帶來了什麼?
    王銘:大運河作為溝通中國南北的交通主干,在漕運基礎上推動了南北商貿、人員、技藝、民俗的交流。尤其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令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更加穩固。
    人們常說一句話——“北京城是漂來的”,很形象地表述了大運河支撐京城的特殊作用。通過大運河,從南方運來的稻米、絲綢、茶葉、水果等豐富了京城百姓的生活,就連建設紫禁城的金磚、貢磚、楠木等也通過大運河運抵京城。所以說,大運河成為京城所需品首選的運輸渠道,北京這座城市因運河而興至鼎盛。
    在北京,僅以通州為例,與大運河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有碼頭遺址、古城遺址、河道遺址、糧倉遺址、閘壩遺址,以及與漕運有關的橋樑、會館、驛站等古建築遺存。與此同時,與大運河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精彩紛呈。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京劇的誕生,與運河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傳承至今的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特點是“水穩號不急,詞帶通州味,北曲含南腔,閑號獨一份”,成為具有京味特色的民間音樂形式。
    一條大運河還令南北方美食在融合中衍生出不同的風味。以著名的“北京烤鴨”為例,相傳南方烤鴨技藝就是跟隨明成祖朱棣遷都時沿運河進入北京。如今,“御用烤鴨”不僅飛入尋常百姓家,更“飛”往世界各地。
    所以說,大運河這條交通之河也被譽為政治之河、經濟之河、文化之河,對北京的發展產生了極為巨大和久遠的影響。
    中新社記者:如何擦亮大運河這張文化“金名片”,向世界講好中國大運河故事?
    王銘:大運河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見證,是中華文明的展示長廊。流動的運河連接著中華民族與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
    大運河延綿流淌,千年不息。時至今日,大運河的某些功能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但航運、水利、灌溉的功能仍在持續,並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以北京為例,大運河水環境不斷好轉,流域重現生機,創造諸多新歷史。今年,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實現互聯互通,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城市副中心劇院三大文化設施主體結構也將在年內基本完工。北京將持續推進文化之河、生態之河、發展之河、民生之河、融合之河的建設,讓更多民眾可以沉浸式感受大運河歷久彌新的文化魅力。
    據統計,在世界的上百個國家流淌著約1100條運河。不同區域、國別之間運河文化的交流需求與日俱增,如何承繼和發揚運河文化成為國際上的共識,運河將成為國際交流與對話的共同語言。
    運河文化是流動的、活態的文明,是過去和未來交流的重要載體。在我看來,傳承好運河文化,就要保護沿河人與自然共同形成的文化景觀,要挖掘沿河流域古村落、古建築,要留下沿河的口述歷史、傳統技藝等內容,這些都是生動的、鮮活的,是能融入現代生活的。我們要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深入瞭解運河文化的底蘊和內涵,要吸引他們共同加入保護和傳承運河文化的行列,自發地弘揚、賡續運河文化,自信地向世界去講好關於中國的運河故事。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