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7月0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戲劇搭建了韓中人文交流之橋
     【中新社首爾6月28日電】(中新社記者  劉旭)2022年4月,“第五屆中國戲劇朗讀演出”在韓國首爾舉行,其間共推出獨幕劇合集《紅馬&擁擠》《曹操與楊修》《茶館》等中國優秀戲劇作品,由韓國漢學家和藝術家將中國戲劇重新演繹,以“朗讀”的形式搬上舞臺。
    作為中國戲劇朗讀演出專案發起人和《茶館》韓文版譯者,韓國漢學家、韓中戲劇交流協會名譽會長、韓國漢陽大學中文系教授吳秀卿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講述戲劇交流如何助推中韓文化產業交流互鑒,搭建中韓民眾相互瞭解的橋樑。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請問您為何選擇中國戲劇作為研究領域?
    吳秀卿:我讀高中時開始對中國文學產生興趣。上大學後,我本來學的是法文,但學習了漢語,讀了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太有意思了!就選擇了中國文學專業,加上我喜歡戲劇,參加過大學戲劇社,所以格外關心中國戲劇這門課,最後,畢業論文也是選擇了關漢卿的《竇娥冤》研究,從此我開始選擇中國戲劇作為我的專業。
    進入中國戲劇的世界之後,我發現其遠比我想像的世界更廣、更深、更有趣,之後我一直在中國戲劇範圍內進行研究。中國戲劇從人民的生活昇華到文學層次,再到舞臺上的藝術層次,形成了既能互動,又能夠深化發展的有趣現象。到底中國如何形成如此複雜而豐富的戲劇世界呢?我就想鑽進去,這讓我一直有動力去中國考察,去看看當地人如何創作和表演中國戲劇。
    我第一次到中國是1991年,從首爾出發,坐船到威海,經過北京飛到福州,再坐大巴到泉州,花了幾天時間去開南戲暨目連戲會議。從那時開始,我跟中國戲劇界的老師們保持聯繫,他們很慷慨地幫助我,我 也盡我最大的努力做出些成果。他們中不少老師已經離世,但他們給予了我現在活動的基礎與無言的支持力量。
    中新社記者:您這麼多年專注于在韓國推介中國戲劇的原因是什麼?
    吳秀卿:韓國傳統社會裡戲劇很不發達,雖然在民間,人們生活中也有音樂、舞蹈和假面戲等活動,有《春香傳》《沈清傳》《興夫傳》等盤索裡(又稱“板索利”),但作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發展成單獨的戲曲文類及舞臺表演體系,韓國確實是缺少的。近代以來接受西方戲劇,才有戲劇的概念。
    但中國不同。我研究了幾十年中國戲劇,看了不少戲,也接觸了很多中國專家、學者、藝術家。我越瞭解,越覺得中國戲劇世界確實豐富,但韓國人對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戲劇這一部分其實瞭解得很少,我覺得太可惜了。中國有這麼豐富的戲劇藝術,韓國觀眾也值得去瞭解、去享受。
    另外,韓國在近代化過程中,有一段時間一直關心西方、接受西方,與中國建交後,兩國交流也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文化領域的交流還不夠深入。所以有一些互相不理解的地方,甚至有矛盾衝突的事情。這恰恰是因為對彼此文化的理解不夠。
    中國戲劇是中國人長期以來精神世界和感受世界的積累和濃縮,是最能理解中國人的一條路子。所以我想把中國戲劇介紹到韓國,希望通過這條通道,讓兩國的人們從精神層面互增理解。
    中新社記者:您選擇戲劇朗讀演出這種形式來推介中國戲劇是出於哪些考慮?
    吳秀卿:選擇中國戲劇朗讀演出,其實是我準備多年等待時機的一個活動。我有機會參加韓中兩國交流活動,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而且之前一直通過翻譯劇作介紹中國戲劇。但是讀劇本的讀者群體很有限,所以我想找更直接更能靠近一般觀眾的方式。而且這是能用低資本獲得大效果的好辦法。因為朗讀演出更能轉達劇本味道和價值,韓國也正流行,所以我就選擇了這樣的方式。(未完‧待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