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5月1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巴文化是中華文明堅定「一元」
    【中新社達州5月14日電】(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巴文化常出現在與“陽春白雪”對應的成語“下裡巴人”中。但長久以來,人們對北起漢水、西達川東的巴文化知之甚少。
    位於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的羅家壩遺址,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規制等級最高的巴文化遺址,也是中國國家文物局“十四五”時期專項保護的145處大遺址之一。羅家壩遺址驗證了哪些巴人傳說,又留下什麼未解之謎?“巴蜀圖語”在中華民族文字起源中居於何種地位?巴文化如何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堅定“一元”?曾參與羅家壩遺址發掘的達州市博物館館長、四川省博物館協會常務理事王平,四川文理學院巴文化研究院院長王贈怡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對此進行深度解析。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何為巴文化?20多年來,羅家壩遺址進行過幾次大型發掘,取得了什麼成果?
    王平:遠古時期,在今陝南、鄂西、川東北、重慶、湘西和黔西北等廣大區域,生活著一支古老族群,被稱為“巴人”。他們在崇山峻嶺中披荊斬棘,開疆拓土,繁衍生息,留下大量神秘瑰麗的傳說。《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巴國鼎盛時期,“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四川達州居於泛巴區域的中心腹地。
     20世紀50年代,中國考古學者在四川廣元昭化寶輪院和重慶巴縣(現九龍坡區)冬筍壩兩地分別發現了數十座獨木舟形制葬具的土坑墓。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西南考古學奠基人馮漢驥將其命名為“船棺葬”,在學術上第一次將墓地與戰國時期的巴人聯系起來,並根據墓葬形制以及隨葬器物的特點,將這兩個墓地所代表的文化命名為“巴文化”。
    位於達州宣漢的羅家壩遺址總面積103萬平方米,核心區面積70萬平方米,是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規制等級最高的巴文化中心遺址,與金沙遺址、成都商業街古蜀船棺葬遺址一起並稱為“繼三星堆之後古巴蜀文化的三顆璀璨明珠”。
    經過1999年、2003年、2007年、2016年、2019-2020年、2021年至今的6次考古發掘,羅家壩遺址已揭土5000余平方米,清理墓葬140餘座,出土青銅器、陶器、玉石器等各類器物3000餘件。
    從考古發現來看,羅家壩遺址文化層主要分為兩個時期。
   一是新石器時代,距今5300年至4000年前,出土的陶器以折沿深腹罐為代表,石器以細石器為主。這些陶器、石器與周邊地區同類器物相似,證明這是一支分佈在整個嘉陵江流域、與周邊存在文化交流但又有自身特點的土著先民。
    距今4000年前,羅家壩遺址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出土了豐富的青銅器、陶器等器物,具有鮮明的巴文化特點。此時羅家壩遺址的族群,應是巴人與土著居民相互融合的共同體,巴人在遷徙過程中帶來了獨具特色的青銅文化。
 
    中新社記者:羅家壩遺址的發掘印證了哪些巴人傳說?
    王平:傳說巴人歷來勇猛尚武,文獻資料曾記載“武王伐紂,前歌後舞”。羅家壩遺址的墓葬出土了大量銅兵器,主要為戈、矛、劍、鉞、箭鏃等。可以說,凡有巴人的墓葬,都有兵器出土。數量、款式眾多的青銅兵器,是巴文化的典型器物,反映出巴人勇猛尚武的文化傳統和軍事制度。(未完‧待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