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4月0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城隍文化在海外綿延生根
    【中新社上海3月29日電】(作者  李鵬  樊中華)“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最普遍的本土民間信仰之一,從大都市到縣城,乃至部分鄉鎮,城隍廟網狀般均勻分佈,祭祀活動和參與人數眾多。同時,城隍神的形象往往極具地方性,通常是當地頗受敬仰的父母官或本地英雄。令人驚奇的是,在新加坡、印尼、韓國、越南、緬甸、馬來西亞等地,也不乏大量城隍廟存在,甚至在當地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影響。
    城隍文化的生命力何在?極具地方性的中國城隍信仰何以在海外生根、結果?這一民間傳統信仰對海內外華人來說具有怎樣的“根”價值?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鄭土有日前在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指出,城隍文化是海外華人之間、海外華人與中華故土之間產生聯結的重要精神紐帶,並且以其包容性融入海外當地,是傳播中華文明和傳統價值觀的橋樑。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的城隍文化起源於何時?為何具有深厚的民間根基?
    鄭土有:“城隍”是對“城牆”與“護城河”兩個具象之物進行想像化後的產物。論及其源起,我認為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因為在不少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的周圍,都發現有一條壕溝,以防禦敵人、野獸的入侵。由此可推斷,新石器時代聚落周圍的壕溝與石(泥)牆可能已並存,以保護居住其中人員的安全。在原始萬物有靈觀念的支配下,先民們將其神化,並定期祭拜,以對護佑表達感激之情。
    因此,可以說城隍神的雛形應是原始村落的保護神。目前在中國一些村寨的“寨神”即為其遺存。中國的城市是在村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當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後,簡易的防禦建築被高大的城牆所代替,圍溝也成為護城河,“寨神”升格為保護城市居民的“城隍神”。
    在城隍神演變中,其功能一直是地方保護神。漢代出現了正直之人死後為城隍神的觀念,唐代城隍神演變為冥間地方官,城隍廟開始在全國各地零星出現。明代是城隍信仰發展的轉折點,朱元璋于洪武元年發詔書,所有建制為縣級以上的城市都要建造城隍廟,後向下擴展到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鎮,構建起了和行政等級完全一致的城隍信仰建制。這種用民間信仰為國家服務、“陰陽共治”的理念促成了城隍文化的大發展,這種模式延續至清朝。
    城隍文化對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影響很大,以城隍廟為中心,城隍信仰聚集了民眾,使城市快速形成和繁榮發展起來。城隍文化也是以城市為主體的獨特民間信仰。
 
    中新社記者:在世界眾多的民間信仰中,城隍信仰具有怎樣的特殊性?
    鄭土有:城隍文化的特點,一是如前所述,它是官方和民間相互作用而興盛的,這是基於官、民兩者都有維護城市安全、追求生活安寧幸福的共同心願,其本質是統一的,從而形成了合力。
    二是“城隍神”是一個總稱,各地都會聚焦在一個具體的形象上,通常是當地的第一任知縣或知府,或是對當地作出過較大貢獻的人,或是歷史上有名的國家功臣,或是正直善良的人等,本質上體現民眾的英雄崇拜,以及對這些人的感恩。
    三是城隍廟佈局以古代行政建制為依據,體現中國文化“陰陽”相互協調、共同治理的觀念。城隍神負責的是精神道德層面的治理,例如城隍廟會有大算盤懸於山門上,意在“人算不如天算”,規訓人們不要做不道德的事情;城隍廟中的對聯,都是勸人為善的主題;同時地方官上任伊始要先祭拜城隍神,也是對地方官日後行為的約束與威懾……由此,城隍廟可視為是城市的道德教化場。(未完‧待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