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4年02月29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曲藝「鄉音」說「鄉情」
    【中新社上海2月14日電】(中新社記者 李姝徵)“事後追討叫‘討扳賬’”“調解矛盾叫‘打圓場’”“幽默風趣叫‘好白相’”“凑在一道叫‘噶鬧猛’”……身著長衫,手托鈸子,兩位不過十五六歲的少年用浦東方言你一言我一語,正為春節假期後的演出加緊練習。
    “這裡的節奏要緊一些……這一句說得‘洋涇浜’了。”年過六旬的康毅在台下側耳細聽,時而提點,時而親身示範。
    這種說唱並重,曲調優美的南方曲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浦東說書。
    浦東說書又稱“鈸子書”“滬書”“農民書”等,清朝嘉慶道光年間發源於上海浦東地區,流佈于上海市郊及浙江省平湖市等地。浦東說書極具鄉土特色,曾是上海僅次於“滑稽”的大曲種。
    倘若“穿越”回20世紀60年代,走入浦東某個茶館書場,便能看到手拿鈸子的說書先生:一襲長衫,一口鄉音,將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娓娓道來;台下,茶客們手捧茶杯,隨著說書人的演繹時而神色凝重時而笑逐顔開。
    “城市發展快,人們的休閑方式越來越多。隨著茶館書場逐漸消失,浦東說書的‘土壤’也漸漸稀薄。”作為浦東說書上海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康毅回憶,自1987年上海市春江滬書團全體轉業後,“從此,上海專業的浦東說書演出團體不復存在。僅有零星的民間藝人仍在堅守。”
    存續危急之時,在民間愛好者和上海官方的合力推動保護下,2008年,浦東說書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場對瀕危曲種的搶救就此展開。
    “列入非遺是搶救浦東說書的第一步,”康毅說,要真正讓浦東說書“活”起來,更重要的是鄉土鄉音的“傳承”與“傳播”。
    “要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對浦東說書產生興趣。”康毅說,現在上海年輕一輩中很多人已經不會講上海方言,對於浦東方言更是茫然無知,這就為他們理解、接受、喜愛浦東說書設了一個不小的障礙。  為給傳統曲藝注入更多新鮮血液,上海市浦東新區北蔡鎮不僅設立了浦東說書傳習所,鎮上的多所中小學也被納入傳承體系。傳習所內每周都有浦東說書演出,非遺傳承人定期還在學校開設唱腔、形體、故事班,為孩子們接觸這門鄉土曲藝創造條件。
    “最難的是孩子要會說浦東方言。”為幫孩子們打好“語言基礎”,康毅時常鼓勵他們多和家裡人,尤其是家中老人用本地方言交流。偶爾遇見一兩個有“基礎”的孩子,康毅往往“眼前一亮”。“我這個小徒弟陸嘉浩是‘00後’,但本地話講得不錯,也喜歡傳統曲藝。”康毅指著台上的一位少年說。
    傳承鄉音,康毅總帶著幾分緊迫感。帶著浦東說書進校園、進鎮上的寒托班;農曆臘月廿六的演出結束,新春假期裡又接著籌備正月初十的演出……“鄉音承載著鄉情,這是割舍不掉的。”康毅說。
    開發開放30餘年,曾經是廣袤農田的浦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鄉音承載鄉情的浦東說書,也用它的幽默風趣記載著這片土地上的改變。曾經浦東人餐桌上的“生黃瓜、熟黃瓜、軟蠶豆、硬蠶豆,再加一個蘿蔔干”,在30年後的新話本裡,變成了“鮮蛋鹹蛋,肉鬆豆瓣,蹄髈湯淘飯,老酒扳扳”。曾經的“宅前宅後兜田頭”,已是“世博會辦到我家門口”。
    作為新生代,陸嘉浩對浦東說書的傳承也有著和前輩不同的新想法。“《繁花》火了,上海話在網上也火了。我們蹭蹭流量,多拍短視頻介紹浦東本地話嘛。”陸嘉浩說,“都是為讓更多人來看,來瞭解。”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