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06月02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寬音大嗓 熱耳酸心——秦腔穿越時代釋放生命吶喊
    【新華社西安6月1日電】(記者蔡馨逸、孫正好)「歲月輪迴情不老,丹心映得長夜明……」秦腔現代戲《陜北往事》近日亮相陜西西安,回溯革命歷史,展現陜北人民家國情懷。動人的情節和細膩的表演讓觀眾不時落淚,掌聲雷動。
    2021年中國秦腔優秀劇目會演近期在西安舉行。來自西北5省區的11部秦腔大戲和17個秦腔摺子戲接連登場,集中展示近年來秦腔藝術創作的優秀成果。
    秦腔,是中國四大聲腔之一的梆子腔的鼻祖,在西北地區廣為流傳。2006年,秦腔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遼闊蒼涼的土地孕育了西北人豪爽質樸的性格,也賦予了秦腔寬音大嗓、疏闊豪邁、熱耳酸心的特點。
    生旦凈醜、苦音歡音、工架特技構成秦腔的獨特表演程式,唱盡悲歡離合;帝王將相、英雄豪傑、勞動人民在台上經歷人生百態,演繹社會興衰榮辱。百年傳承中,秦腔始終與人民情感與火熱生活緊密相連。
    釋放生命吶喊
    降世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時至今日,在廣袤的西北農村地區,紅白喜事通常有一曲秦腔相伴。
    秦腔,發源于陜甘一帶,成熟于明清時期,因用「梆子」擊節,也稱「梆子腔」。在流傳中,與各地方言、民間音樂相結合,衍生出龐大的梆子聲腔劇種系統,對晉劇、豫劇、河北梆子等劇種有重要影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地戲曲展一地風貌。」陜西百年秦腔劇社三意社社長侯紅琴說,過去,陜甘一帶戰亂頻發,自然條件惡劣。然而越是艱苦的地方,歌越多藝越多。人們用秦腔釋放生命的吶喊。
    這種吶喊,慷慨悲涼、韻味濃郁,悲劇多、苦音多,充滿戲劇衝突與情緒感染力。看似直起直落、大開大合的秦腔,演好了卻要靠細功夫。
    秦腔的角色行當傳統上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醜,各有一套完整的唱腔和表演程式。生凈行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涼、雄邁豪放;旦角唱腔委婉細膩、婉轉流變、細膩典雅。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猶如表演程式上的零部件,組成舞台上有血有肉的戲曲人物,背後是演員成千上萬遍的磨煉雕琢。
    出生在陜西「戲窩子」周至,聽著秦腔長大,侯紅琴12歲進入周至劇校開始專業訓練,後來考上西安市藝術學校,專攻正小旦。
  「過去排戲叫摳戲,幾分鐘的戲能摳好幾天。」侯紅琴說,練好基本套路,還要把自己放入劇中角色,仔細揣摩思想感情,通過唱腔變化、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細節把人物思想情感的軌跡展現給觀眾。
    點亮時代舞台
    據不完全統計,秦腔現存的手抄本有3000多本,內容從歷史故事到神話傳說,從帝王將相到才子佳人,惡的誇張其醜,善的凸顯其美。人們常說「高台教化」,中國傳統戲曲自古就兼具教化與娛樂的功能。
    在抗日戰爭期間,秦腔成為發動群眾、鼓舞戰士的「活教材」。
    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下,大批愛國知識青年和藝術家奔赴延安,拿起文藝的武器,為民族存亡而戰。共產黨領導創立的第一個紅色戲曲團體——陜甘寧邊區民眾劇團應運而生。
    「民眾劇團用秦腔藝術的‘舊瓶’,裝了抗戰生活的‘新酒’,創作出《血淚仇》《一家人》《窮人恨》等展現勞苦大眾生活的劇目,引領中國戲曲現代戲創作發展。」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說,秦腔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在戰爭年代激活了人們的抗戰熱血。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新中國成立後,《遊西湖》《趙氏孤兒》《遊龜山》《三滴血》等一大改良傳統劇目風靡大江南北。
    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延續其前身民眾劇團的創作理念,用古老秦腔歌唱火熱生活。被稱為「西京三部曲」的《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書寫的都是平凡的小人物,真真切切來自生活,轟轟烈烈張揚小人物的生命力量,引發觀眾心靈共鳴。
    在2021年中國秦腔優秀劇目會演中,共有來自西北5省區的11部秦腔大戲、17個秦腔摺子,多數都是反映鄉村振興、致敬時代楷模、傳承紅色基因、讚美邊疆建設的現實題材劇目。
    創作新意迭出
    近日,西安白鹿原景區裡,一場秦腔主題快閃秀拉開了「一出好戲」秦腔嘉年華系列活動的序幕。「秦腔國潮」服裝秀、秦腔惠民演出、戲迷遊客互動等節目輪番上演。
    「提起秦腔,第一印象是鄉土氣息濃郁,沒想到秦腔元素可以和國潮服飾結合得這麼美,一些小唱段也是婉轉動聽。」「95後」遊客劉鑫很高興看到秦腔「潮」起來的一面。
    近年來,在鄉間田野、藝術劇院的主舞台之外,秦腔以豐富的面貌出現在景區、校園、影視劇和網絡平台上。
    去年,電視劇《裝台》因「接地氣」「充滿人間煙火」獲得觀眾熱捧。在這部展現西安城中裝台工人酸甜苦辣的電視劇中,秦腔貫穿始終,巧妙地成為點睛之筆。那些不熟悉秦腔的觀眾,將《裝台》稱為「秦腔科普劇」。
    在傳統劇目中,秦腔創作也是新意迭出。取材於明代作品《紅梅記》的《再續紅梅緣》,延續了傳統劇目的結構框架,符合中國戲曲一以貫之的審美趣味,又將傳統範式做了全新編排演繹,適應人們審美需求的變化。
    「秦腔傳承百年,與各個時代同頻共振。它改變自身適應時代發展,同時也在豐富著時代的文藝表達。」李梅說。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