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9年12月12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賈湖骨笛復活記:聽見八千年前的聲音
    【新華社鄭州12月9日電】(新華社記者王丁 桂娟 雙瑞)八千多年前,一隻仙鶴死去,把尺骨留在原始人的聚落。聰慧的華夏先民給它鑽上了孔,從此,人類世界響起絲竹聲。
    「骨笛音色明亮、樸拙,帶著悠遠神秘的氣息。每次吹起它,都感覺心靈和祖先離得特別近。」33歲的賀小帥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骨笛演奏者。他擅長笛、簫、塤等多種樂器,但手持骨笛時,心中總涌起別樣的敬意。
    賈湖骨笛,被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河南博物院的展廳裡,在蓮鶴方壺等國之重器的映襯下,賈湖骨笛因小巧而顯得低調,卻絲毫未被掩蓋光芒。八千多年歲月侵蝕下,笛身仍晶瑩亮潔,上面整齊排列著七個小圓孔。
    「賈湖骨笛的出土,將中國音樂史的起源提前到了8000多年前。」曾任賈湖遺址發掘領隊的張居中說。
    賈湖遺址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距今約9000─7500年,是淮河流域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存。賈湖骨笛剛出土時,專家們為測音,用它吹奏了一曲民歌《小白菜》,這是世人第一次聽到如此遠古的樂器聲,骨笛的音階結構、保存完整度都堪稱奇跡,聞者無不動容。
    為追尋華夏正聲,讓今人在音樂中感受祖先的情感脈搏,賀小帥所在的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從十多年前就開啟了骨笛的復原展示之路。
    「我最早吹的笛子是樹脂材質,後來是骨粉。」賀小帥2006年加入時,華夏古樂團的笛子均為仿製賈湖骨笛,外觀、材質、音色都和真正的骨笛相去甚遠,「很不甘心,我經常想,就沒有真正的骨頭嗎?」
    這個問題同樣困擾著華夏古樂團團長霍錕,他心心念念想擁有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骨笛。
    「觀眾可能不太關注音律和演奏技巧,但能從骨笛所傳遞的訊號中,感受到強烈衝擊和深深的自豪感。」霍錕說,高度還原賈湖骨笛面貌,讓現代人聽到遠古的迴響,顯得很有價值。
    然而,難度比想象的還要大。賈湖骨笛以仙鶴的尺骨為材料,對先民來說,這或許是唾手可得的尋常物件。但今天,丹頂鶴屬於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用它的骨頭幾近奢望。
    「即使找可替代的相似骨頭,也是可遇而不可求。」霍錕回憶,這些年來他們想遍了奇招,輾轉聯繫各地搞收藏的人,去飯店後廚翻找,連跟朋友去黃河邊玩,目標都是禽類骨頭。
    直到2016年,一位製作藏族鷹笛的手藝人,給了古樂團幾根骨頭——來自草原上自然死亡的鷹或禿鷲。其中一根,形狀大小都和賈湖骨笛接近。
    尋找製作骨笛的師傅,又花了兩年時間。最終,一位南京的笛簫製作師,答應試一試。此前,他從沒做過骨頭材質的樂器。
    「製作過程只有三四個小時,準備工作卻有十幾年。」賀小帥全程參與了這次製作,儘管笛子仍有瑕疵,但音高、音色已十分接近出土的賈湖骨笛。當他迫不及待吹出即興創作的旋律,快意油然而生。
    除骨笛外,華夏古樂團還復原、複製了陶塤、編鐘、箜篌等300餘件套音樂文物。
   根據歷代樂譜、文獻和民間音樂遺產,編譯、創作了100余首古風樂曲,為實現音樂考古舞台化展示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音樂文物首先是樂器,是形象的、聲音的藝術,靜態展示遠遠不夠,古樂團本質是文物陳列的特殊形式。」華夏古樂團首任團長、原河南博物院陳列部主任李宏說,河南博物院的音樂文物豐富,構成了完整的中國音樂文化鏈條,最有條件「活化」。
    從八千多年前的骨笛開始,五千年前的陶塤、四千年前龍山的特磬、三千前年夏王宮的銅鈴,到兩千多年前的兩周鐘鼓磬瑟、管簫琴笙,一千多年前的歌舞樂俑……一件件音樂文物相繼甦醒,奏響了中華民族的心靈之聲。
    「誰調清管度新聲,鷓鴣飛處舞春風」,2000年成立至今,華夏古樂團的演出浸潤了無數國人的心靈,還走向美國、韓國、意大利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的溫潤典雅、源遠流長。
   「我們樂團平均年齡30歲,一群年輕人熱衷一項古老文化的傳播,感覺很有希望。」霍錕說。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