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9年11月04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40名台灣戲迷參訪漳州 再叙薌劇與歌仔戲淵源
    【中新社漳州10月27日電】(作者 龔雯)“觀摩參訪唱歌戲,海峽兩岸好情誼……希望日後多來往,來來往往萬事通。”40名台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日前在薌劇(歌仔戲)起源地福建漳州座談交流時,合唱起由宜蘭地方閩南語民謠改編的《丟丟銅》與《桃花過渡》,表達此行感受與期盼。
    23日以來,台灣商工統一促進會壯圍分會的40名漳州籍後裔會員組成“宜蘭壯圍鄉老人會歌仔戲研習班”,追尋著歌仔戲“都馬調”音符來到漳州、廈門參訪交流。
    六天時間裡,研習班一行與漳州市薌劇團名家們重溫“漳州腔”、切磋歌仔戲技藝;探訪歌仔戲“都馬調”起源地漳州南靖縣都美村和馬公村,再叙薌劇與歌仔戲的淵源;走訪閩台保生大帝祖廟白礁慈濟宮、南靖土樓、雲水謠等歷史文化古跡,開展了一場豐富生動的歌仔戲祖地探尋之旅。
    薌劇(歌仔戲)是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于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台灣歌仔戲同根同源。目前,這一地方戲曲流行于台灣、福建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地等閩南語系地區。
    漳州市薌劇團書記藍海濱介紹說,歌仔戲迄今約有百餘年曆史,早期,大陸閩南地區移民將福建民間歌謠曲藝、小調帶到台灣,在台灣發展成為新劇種,被當地人稱為“歌仔戲”。傳回大陸後,定名為“薌劇”,從此在兩岸延續傳承。
    在24日的座談交流會上,研習班一行與漳州市薌劇團的國家一級演員藍海濱、鄭婭玲、陸逸紅等人登台展示,一時間,七字調、都馬調、賣藥哭等歌仔戲唱腔接連上演,氣氛熱絡。
    “來這邊學習取經,有很多新認識與感動。”年過古稀的台灣商工統一促進會壯圍分會會長陳瑞章十分重視此次交流探訪,兩首改編宜蘭民謠的歌詞均是他特意而作。他表示,漳州薌劇和台灣歌仔戲是一朵姐妹花,應該好好傳承。
    宜蘭是台灣歌仔戲的原鄉,在從小接觸歌仔戲的陳瑞章看來,台灣部分歌仔戲加入佈景、燈光,融入熒幕、電視、電影等形式,是一種“變味”,但這種創意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也是歌仔戲順應時代的表現;而大陸對歌仔戲的傳承更系統、深入,希望兩地歌仔戲能在來往中共同蓬勃發展。
    宜蘭壯圍新社長青歌仔戲團團長林寶玉則對“都馬調”感觸很深,“台灣歌仔戲中的‘都馬調’是上世紀40年代福建戲曲傳入台灣的曲調改良而成,那是當時兩岸隔絕之前戲曲交流的最後一抹余影”。
    林寶玉還興奮地說到此次探尋之旅的“奇遇”:“來到都美村,發現在‘都馬調’在這個村落已失傳,卻在雲水謠偶遇一位在江邊彈唱‘都馬調’的年輕人,大家很高興地與他互動。”她說,兩地的“都馬調”幾乎一樣,這印證著兩岸共同的文化底蘊。
    “大陸的薌劇同樣在扎根基層,用入校園等措施引發越來越多的自發性傳唱和學習,這是很好的趨勢。”宜蘭壯圍鄉老人會總干事張正文是第一次回到祖籍地漳州南靖,他說,“終於看到了印象中的土樓”。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