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8年12月2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紅氍毹上夢大千——「崑曲王子」張軍的崑曲傳奇
    【新華社上海12月22日電】(記者孫麗萍)冬日的一個下午,發髻高聳、一身黑色皮衣的張軍走進文化講壇《大家說》的現場。初見他,人們很難想象他是擁有600多年歷史的中國「百戲之祖」——崑曲的虔誠傳承人。
    「在我看來,崑曲就是古典戲曲中的莫扎特和貝多芬……」「如果你有睡眠障礙,可以下載我的唱片,邊聽邊睡,完全是治愈係的典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我特別喜歡這個詞的英文翻譯,它是中國傳統戲劇的母體。」
    作為崑曲藝術家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站在講臺上的張軍繼續顛覆人們對戲曲演員的認知。他輕鬆自若,妙語連珠,幾乎是一個行走的「段子手」。
    2018年是張軍從藝32年,也是張軍崑曲藝術中心成立十週年。十年前張軍辭職,成立了自己的昆劇團。他把崑曲帶到了無數令戲迷意想不到的場域裏:在千年古鎮朱家角唱響實景園林版《牡丹亭》;在哈佛大學以《給崑曲一個未來》為主題舉行演講;創作崑曲「獨角戲」《我,哈姆萊特》並把它帶回了莎翁故鄉;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演繹杜麗娘、柳夢梅的生死愛戀……
    今年5月,張軍在上海舉辦了一場張軍「水磨新調」新崑曲萬人演唱會。絢麗的舞臺、崑曲與評彈、歌劇、搖滾樂跨界融合,每一聲吟唱如裂石穿雲……有的現場觀眾甚至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在明代,盛極一時的崑曲大會每每令萬人空巷。明代文人袁宏道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形容蘇州虎丘的中秋崑曲歌會。這一段盛世繁華,直到明末清初仍讓著名文人張岱唸唸不忘:「席席徵歌,人人獻技,南北雜之,管弦迭奏」。
    32年前,張軍聽從父母之命,進了崑曲班。「崑曲太難了!新中國至今,職業崑曲演員只有360個,上海十年招一次崑曲演員,一個班也就招60個人。」回望那段「拼命往死裏練」、練功練到崩潰的成長時光,張軍依然唏噓不已。
翻開黑白老照片,張軍告訴聽眾,當年班里眾多同學少年,如今只有他一人還站在崑曲舞臺中央。
   「其實,因為先天嗓音不算好,我從來不是崑曲班最出挑的孩子。然而,只有我動搖過無數次卻還在咬牙堅持,還在與崑曲相伴相守。」
    「紅氍毹鋪開,一張地毯上瞬間就是千山萬水。崑曲人說,方寸之間,大千世界,全靠你一人表演出來。那是崑曲特別過癮的地方,特別自由——只有在舞臺上那一刻,我才覺得我活著有價值。」張軍說。
    幾年前,在排練新編崑曲《春江花月夜》的時候,張軍經歷了人生刻骨銘心的打擊,痛失摯愛的父親。
    隨後兩年,《春江花月夜》大火。張軍帶著這齣戲巡演十幾個城市,所到之處無不轟動,但他的內心卻無法原諒自己,無法原諒崑曲對他的「虧欠」。
    直到一次,《春江花月夜》在香港藝術節演出,已演到最後一場。張軍在舞臺上一個回眸,依稀看見了久別的父親,父親的臉是那麼蒼茫。在漫長的懷疑和堅持之後,張軍終於得到了安慰 :「穿過生死狹窄的甬道,你我久別重逢。」
   「藝術給了我這麼多的磨難,但也給了恩賜。為什么崑曲可以傳承幾百年?不僅僅是因為美好的詩詞,動人的愛情,而是因為裏面隱藏了太多生命的密碼。有一天,它會被喚醒,會被發現,會久別重逢……這是藝術特別美妙的地方。只有藝術可以讓我們戰勝時間。」張軍說。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