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2月17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元宵節離不開一個「鬧」字
      (待昨)元宵節婦女們還有“摸釘”的習俗,“釘”與“丁”同音,“摸釘”預示著家丁興旺。“拜紫姑”也是元宵節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紫姑”即姑娘神,姑娘們向她問婚姻、問休咎、問年成,這些節俗體現了婦女祈求婚姻美滿、子嗣綿延、身體康健與年歲豐收的生活願望。
     重拾傳統節俗找回年味兒
    在年俗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大家或多或少地感到元宵節“鬧”的色彩淡了,繁複的節俗被遺忘,大家對元宵節最深的印象只剩“吃元宵”的食俗。關於南方“湯圓”與北方“元宵”的異同,成為互聯網上年輕人爭論不休的話題。
    這些年,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進,年俗傳統得到復興,越來越多年輕人對傳統年俗感興趣。但近兩年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眾回家團圓,不免又讓人感歎春節氛圍變淡。得益於網路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雖然不能面對面,卻可以在“雲端”相聚,這也為復興傳統年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式。當下社會一直處在巨變中,傳統歲時禮俗應當適應新的環境,在繼承中更新。
    如何恢復和重建年節禮俗?首先要重視傳統人倫禮俗對促進家庭與社會和諧的積極作用,俗話說“一年不趕,趕年三十晚”,大年回家是多數中國人必須遵循的歲時禮儀,回家不單是親人團聚,還是一次精神更新的歷程。還要重視祭祀禮俗的重建,祭祀禮俗並非封建迷信,要將其看成情感表達的方式和一種精神寄託,一方面加強對祖先和自然的禮敬,另一方面滿足  人們祈福迎祥的心理需求。另外也要豐富春節期間的迎春禮俗,激發人們用昂揚的姿態和精神迎接新的一年。
    年俗在海外的傳承與新變
   傳統節日通過眾多具體節俗和時間節點不斷強化華人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對外是文化身份的表現,對內則是文化認同的方式。華人生活在異文化的環境中,通過歡度春節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和文化,從而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時也讓海外民眾共用中國年。
    元宵節是春節活動的高潮。不同國家和地域的華人也將元宵節的習俗保留下來,比如馬來西亞華人青年有元宵“拋柑”的習俗,單身女性在柑橘上寫下聯繫方式拋入水中,男性爭相撈拾,期盼結下姻緣;在日本橫濱,華人和當地民眾元宵節會到中華街賞花燈;在美國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城市,華人們元宵節會聚在一起品湯圓、賞花燈、舞龍舞獅等。
    我們看到,華人春節民俗中也融入了一些住在國的文化特徵,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如果華人民俗文化與當地文化“水土不服”的話,就很難傳承下去了。華人民俗文化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也推動了不同文明之間的開放交融。
    春節文化的豐富內涵與應用價值是其走向世界的堅實基礎。春節在文化內涵、社會價值與生活服務功能上都有廣闊的意義,春節民俗包含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對家庭價值觀的 堅守、對歷史和祖先的敬畏等都是春節走向世界的積極因素。另外,紅火吉利、體現家庭美學的新春裝飾,種類繁多、驚豔味蕾的春節美食,社火、賞燈、舞龍舞獅等動態民俗,都是易於與海外民眾溝通的藝術語言。
    春節民俗走出去,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將民俗文化送出去,而要讓外國民眾能夠理解春節背後的理念,包括“和”的理念、求新的意識、對家庭的重視、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等,要用微小的故事和真摯的語言去講述這些文化內涵,才更容易讓外國民眾產生共鳴。(續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