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7月1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昆侖山是中華文明的「原點」 
    (續前)據研究,目前五十六個民族包括漢族在內的三分之一以上民族,其族源構成都與曾經活動在甘青地區的古羌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發源于青藏高原雪山之巔的昆侖神話,數千年間輻射和影響著各民族去想像、尋找自己心中的“昆侖山”“瑤池”。
    這其中,有屈原在《離騷》中所說的“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有藏傳佛教信徒眼中的西藏岡底斯山主峰崗仁波齊和山下的瑪旁雍錯湖,也有西南彝、普米、納西、景頗等少數民族流傳至今的以“昆侖”為母題的族源遷徙傳說。
    可以說,作為中華民族根母文化的象徵,昆侖文化見證了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成員先民你來我往、你中有我、血脈相連、多元一體的大格局。
    中新社記者:神話僅僅是虛構的故事嗎?昆侖神話如何在文學、思想與藝術中延續?
    鄂崇榮:雖然神話是虛無縹緲的神仙傳說,但也是文學藝術的原型,還是人文精神的源頭。
    據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平岡武夫統計,《全唐詩》中涉及西王母、羌族的詩多達120餘處;古典名著《西遊記》中孫悟空、人頭獸身的妖怪,多受昆侖神話的啟發;武俠、通俗小說中都多次提到神秘高遠的昆侖山。
     文學藝術作品中,神話人物形象會不斷演化。例如,民間熟知的“王母娘娘”——西王母,最初在《山海經》裡“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東漢以後,道教興起,  西王母演變為玉皇大帝的配偶、統領女仙,召開蟠桃會,擁有瑤池仙草。
    但是,昆侖神話中展現的不畏困難、敢於追求夢想、公而忘私的精神,是傳承千年不變的核心。五四運動時期,作家們追本溯源,從神話中尋獲靈感,郭沫若《女神》、魯迅《補天》《奔月》等作品都與民族危亡相結合,啟發民智、激發抗爭精神。
    中新社記者:在當下,怎麼實現昆侖神話故事的活態利用與“再創造”?
    鄂崇榮:受歷史上多民族遷徙、交流、互動的影響,昆侖文化極具包容性與發散性,迄今為止還在不斷地發展演化之中。但同時,昆侖文化也呈現碎片化、斷裂化的特點,雖然多處可見它的影子,但活態傳承並未成體系,主要還是作為一種文化意象和素材庫,發揮著無形價值。
    近年來,很多非遺技藝、文學作品、動漫影視的創作者紛紛以“昆侖”為意象,從不同形式、不同角度提升了昆侖文化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只要不丟棄神話中體現的核心精神,應當結合當下的媒介傳播手段,對其進行形式靈活的再創造。
    例如,可以利用3D數位技術,重新建構、復原昆侖神話,讓故事中的人物走進年輕群體,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價值觀,萌發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同時也要積極對外交流,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多元文化相互吸引、共鳴,相容並蓄,不斷擴大昆侖文化的內涵與外延。
    中新社記者:原始、樸素的神話對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還有啟發嗎?如何以神話的思維感悟未來?
    鄂崇榮:“現在總處在過去的掌心中”,每一個時代,發展新的文化都需要從已知的傳統文化中透視精神價值。
   神話是民族文化的“根”,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品格植根于山宗水源之中,傳承千年,融于中華文化血脈、中華民族基因。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各民族不斷融合、多種思潮交替演進,對民族文化、價值觀都產生深刻影響,中華民族性格中一些原始、樸素的品質可能逐漸退化、丟失,到了今天,我們已經離原點很遠。
    有句話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何出發”,我認為,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應該保持一種文化自覺,對神話不摒棄、輕視,而是懷著禮敬之心,去理解、揣摩它所包含的深刻內涵,體會那些故事中的詩性、靈性,人與自然的不可分離、人性始初的浪漫和崇高,才能在當下的生活中有所覺悟。
    在文化的交流互鑒中,一個民族要保持主位和本體文化的意識,否則會失去自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該適時適地觀照原點,從最原始、最核心、最久遠中尋找深厚的文化接應,發掘文化資源對未來的價值和意義。(續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