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5月12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雄安為中華文明注入
「慷慨悲歌」的燕文化

    【中新社石家莊4月20日電】(中新社記者 牛琳 李曉偉)雄安建設考古先行的重大課題之一,是進一步發掘和印證為中華文明注入“慷慨悲歌”氣質的燕文化的源流。五年來,自南陽遺址開啟的雄安考古,給出了怎樣的答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雷建紅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解讀雄安文化譜系及文脈源流。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作為華北平原文化積澱最豐厚的地區之一,雄安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迭代?在中國歷史文化進程中居於什麼地位?
    雷建紅:雄安地區,或者說白洋澱地區,是河北古文化遺存分佈最密集的區域之一。雄安區域的人類活動史,可追溯至史前時代。
    新石器時代,雄安地區文化譜系複雜,早、中、晚期年代序列清晰,分佈有北福地文化、仰韶時代文化、龍山時代文化等,距今約8000年至4500年。
    夏、商、西周三代,白洋澱地區介於華夏與戎狄之間,屬於中原王朝的北疆。西周初立,分封燕國經營北方,燕國成為周王朝的北方屏障。
    春秋初期,燕桓侯遷都臨易,直至戰國時期,燕國的南疆以易水與趙、齊為界。趙國滅中山,得今安新之地,奠定了雄安地區“燕南趙北”的基本格局。
    秦統一六國後,廣置郡縣,雄安新區屬廣陽郡易縣。西漢時置幽州刺史部,東漢時又歸冀州刺史部。直至北朝,該地處於幽州冀州之間的邊際區域,或冀州或幽州或分而屬之。
    宋遼時期,雄安地區邊關文化特徵鮮明。以宋遼邊關地道和榷場文化為代表的考古學遺存,是中國北宋時期重要的歷史見證。元明清時期,作為“畿輔屏障”的雄安地區,成為拱衛京師的橋頭堡。
    雄安一帶地理環境開闊,文化在此傳播、交流,形成多文化交匯區,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東部沿海文化與西部內陸文化在此交互影響,文化面貌異彩紛呈,呈現多元性、複雜性。
    歷史上的雄安地處農耕與遊牧文明的交界地帶,同時置身於衝突對峙前沿。正是這種交流碰撞,在“長城-邊關”地緣形態下,造就了雄安“質樸勁勇”的精神氣質,“輕生尚義”的社會風氣和“兼容開放”的人文品質。多元文化在此碰撞、交流、融合、發展,沉澱為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的文化基因,見證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
    中新社記者:為什麼雄安建設要“考古先行”?率先開啟的“雄安考古”被賦予了何種歷史意義?
    雷建紅:無歷史文脈,無雄安未來。一座城,要立得住,關鍵是傳承好自己的文脈。雄安建設考古先行,是對歷史文化有敬畏之心,呵護千年文脈。
    建設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傳承是發展的基礎。做好雄安新區的文物保護與利用工作,使其最大限度地融入雄安新區社會經濟發展,做到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既是守住雄安新區千年歷史記憶,更為新區經濟建設提供文化滋養。
    尋根文脈,考古調查,是一項極其艱巨、繁瑣的工程。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和記憶載體,雄安新區的文物數量多、地下埋藏深且年代跨度大。為切實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為新區科學規劃和穩步建設提供考古依據,先期啟動了全域考古調查,摸清家底。
   同時,大力推進考古前置工作,從根本上解決雄安新區建設與考古工作之間的矛盾,推動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和考古科研的協調發展。(未完‧待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