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3年11月13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文物展示絲路千年韵律
    【中新社西安10月19日電】(作者 楊英琦)懷抱琵琶,捧笙吹簫,七名樂伎盤腿而坐陶醉演奏,站在他們中間的少女引吭高歌,仰頭甩袖,似欲翩然起舞……但他們的舞台,是一隻駱駝。觀者立于展品前,似能聽到駱駝的長嘶應和著樂舞聲,沿古絲綢之路穿過歷史長河縈繞耳邊。
    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出土于西安西郊一座唐墓的“三彩載樂駱駝俑”無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品之一。駱駝背上的馱架為平台,舖有色彩斑斕的毛毯,八名“樂隊成員”在其上自如演出,神態坦然,像是個“絲路巡迴樂團”。但小小的駝背怎麼能承載八個人的重量,觀之卻不覺得擁擠?可見是工匠對藝術誇張與實際生活的巧妙結合,充分體現出唐人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技藝。
    “唐代絲綢之路空前暢通繁華,但這條路上也充滿了未知的風險、寂寞和艱辛。”陝西歷史博物館講解員李小雨告訴記者,“這件駱駝俑上的樂舞者個個沉浸在樂聲中幾乎忘我,不僅反映了唐代音樂、舞蹈和雕塑藝術的成就,也向我們展示出唐人樂觀自信的精神風貌。” 在絲路起點打開面向沿途萬象的窗口,唐代在繼承前代樂舞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外來樂 舞文化元素,其豐富的表演手段和藝術形式融多民族、多地域、多類型風格於一體,綻放在以長安為中心的“舞台”,勾勒出中外文化融合圖景的一角。
    “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颻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唐代詩人白居易所描繪的胡旋舞,曾在長安盛極一時,其“心應弦,手應鼓”的律動或許可以從出土自韓休墓的唐墓壁畫《樂舞圖》中窺得一二。
    男女兩位舞者相對立于圓形地毯,載歌載舞。兩側樂伎彈箏、拍板、奏竪箜篌、吹笙各有分工。據部分文獻資料和樂舞場景分析,此舞可能是唐代風靡一時的男女雙人胡旋舞。“胡旋舞舞蹈節奏歡快,舞者在地毯上旋轉騰踏,疾速如風,其表達的奔放自由的情感正契合時下開放的時代精神,因此深受盛唐人民喜愛。”李小雨介紹道。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三彩載樂駱駝俑”還是《樂舞圖》,不乏來自西域的樂器,它們也在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鎏金伎樂紋八棱杯”上有著更立體、清晰的體現。 “唐鎏金伎樂紋八棱杯”杯體為八棱形,材質似銅,杯身八面各飾一手持樂器的樂伎。他們身著短衣寬褲,神態各不相同,手中所持的樂器包括竪箜篌、曲項琵琶、排簫等,其中部分源自西域。
    與其並排陳列的“唐鎏金伎樂紋八棱銀杯”也有著鮮明的西域風情。此杯上的八位樂伎都是深目高鼻、頭戴尖頂帽或瓦楞帽、身著窄袖翻領長袍的胡人形象。除紋飾、人物形象、八棱形杯體皆具明顯的西方風格外,其採用的雕刻手法也具有西方金銀器的裝飾工藝特點。據專家推測,這件銀杯可能是一件外國輸入的器物,或是外國工匠在中國製造的器物。
    一隻駱駝上怎麼能坐下八個人?杯子上的紋飾有什麼寓意?畫中的樂器是否使用至今……李小雨發現,生活器物、藝術文化等頗具想象空間的文物引起了中外遊客更多的好奇,“通過這些文物細節,我們也希望盡可能豐富、立體地展示古人的生活,讓大家從不同角度看到古絲路盛況與文化交融的成果。”
    走出博物館,現代舞台藝術將《樂舞圖》“活化”呈現、西方交響樂奏響秦國古韵……當駝背上的樂聲漸息,胡旋舞的衣裙凝固,樂舞的韵律卻突破時空界限,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著文化交融的“絲路基因”。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