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3年11月27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王為傑續為華語電影海外推向
    【中新社晉中10月17日電】(中新社記者  胡健)王為傑的名字鮮少有人聽聞,電影圈內人也對其頗感神秘。但當他的名字與《霸王別姬》《重慶森林》《大紅燈籠高高掛》相連,他就是把華語電影推向國際的那個人。
    第七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平遙之夜”16日晚頒出各項榮譽,電影公關傳媒顧問王為傑被授予“中國電影海外貢獻榮譽”,獎勵其對推廣中國電影、介紹中國電影作出的貢獻。
    授獎詞這樣描述他,“王為傑是很多中國電影邁向全球的幕後推手,他以世界眼光、憑傳播之力,為華語電影舖橋搭路、振臂高呼,將《霸王別姬》《大紅燈籠高高掛》《一一》等經典佳作遠播海外,助力華語導演揚名四海。” 站在聚光燈下的王為傑顯得非常緊張,雙手不停搓著那座沉甸甸的獎杯。回顧30多年的電影生涯,王為傑認為自己是幸運的,“能有幸在20世紀90年代,遇到那麼多優秀的華語電影,看到它們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是一段非常難忘的經歷”。
    王為傑于1960年出生在中國香港,先後得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學士、紐約大學碩士學位。1985年,王為傑在美國紐約的Renee Furst公關公司擔任助理,從那時開始與華語電影結下不解之緣。
    1988年,陳凱歌帶著電影《孩子王》來到戛納國際電影節,彼時已經從柏林國際電影節摘得金熊獎的張藝謀作為中國代表團的成員也一同抵達。當時,王為傑聯絡法國當地媒體和影評人,對《孩子王》進行推廣,試圖讓海外媒體瞭解華語電影。在那之後,王為傑不斷穿梭在各大國際電影節,為每一部走向國際的華語電影奔走發聲。“那個年代,沒有人留意華語片,國際上主流的藝術片是法國或德國的,所以就特別需要一個窗口,通過當地的媒介向海外介紹華語電影。”王為傑說。
    在王為傑的印象裡,2000年是華語電影的高光之年。台灣導演楊德昌的《一一》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梁朝偉憑藉《花樣年華》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李安的《臥虎藏龍》也在次年的美國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最佳外語片。而這些佳作的背後,都有王為傑“搖旗呐喊”的身影。
    2000年之後,王為傑加入哥倫比亞電影製作(亞洲)公司,其職業方向由電影宣傳轉為電影顧問與咨詢。他先後與美國聖丹斯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瑞士洛迦諾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合作,在全球範圍內遴選佳片。 回顧30多年的電影生涯,王為傑認為,中國電影在數十年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電影也越來越多元化。特別像平遙國際電影展這樣為年輕電影人發聲的平台,未來一定會湧現出更多題材多樣的華語電影,在國際舞台綻放光彩。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