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04月07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中國發佈《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梳理消除絕對貧困歷程並指出
減貧體現中國保障人權決心和共富追求

    【香港中通社北京4月6日電】(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莊敬千)6日,中國發布《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梳理了中國消除絕對貧困的歷程,介紹了中國的減貧實踐。分析人士認為,白皮書中詳實的數據背後蘊藏的是中國人對於保障人權的決心及共同富裕的追求。具體而言,可從時間與民族兩個維度進行觀察。
    首先,在時間的維度上,中共減貧事業開展已近百年,貫穿始終的是解決國人溫飽和發展問題。
    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但在封建社會,「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問題難以解決。其後,不論是土地革命、實行「耕者有其田」,還是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都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但由於技術、科學水平等的影響,到1978年末,中國農村貧困人口規模仍有7.7億人。此時中國高層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是破解當時中國整體貧困局面的關鍵一步。讓適合開展經濟建設的地方先行,再通過以城帶鄉、工業反哺等方式提高貧困地區居民收入,最終目標仍是讓大家食能果腹、衣能蔽體。
    到了近年,中國的經濟和科技都得到長足發展,但貧困問題未完全解決。而且2011年扶貧標準提升後,中國1.22億貧困人口中不少是貧中貧、困中困,要解決這部分人口的溫飽和發展問題并非易事。中國用8年時間開展扶貧攻堅,通過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社會保障等方式幫助他們擺脫了貧困。
    古往今來,消除絕對貧困一直是中國人的孜孜追求。作為農業大國,古時中國主要以自然經濟為主,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占國家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們便會面臨溫飽之危。因此,中國把生存權、發展權作為首要的基本人權,自推翻封建王朝以來,一直尋求解決全國人民溫飽問題和發展問題之道。
    從民族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減貧歷程也體現出國人對共生存、共發展、共富裕的追求。
    與許多西方國家不同,中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國家,民族之間既相互交融,又保持各自特性,部分民族保留居住在古老聚居地的習慣。由於語言不同,道路不通,這樣的民族地區往往經濟發展水平落後。在今年的中國兩會上,一位毛南族的全國政協委員曾言,毛南人自古生活在大石山裡,屋裡人畜共居,她曾以為要等奇跡發生,家鄉才能與外界相連。但通過扶貧攻堅,如今她的家鄉驅車直達家門,燈火明亮,果園飄香。
    在中國大陸,漢族人口占91.6%,但在脫貧攻堅的進程中,中央財政對民族八省區投入的專項扶貧資金占全國的45%。據介紹,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民族八省區貧困群眾的人均純收入大幅提高,2020年底已突破萬元大關。
    在一些國家,民族身份可能會帶來歧視、引發衝突。但在中國,民族平等是憲法的規定,先富與後富是由區位因素決定的,并且最終都是要共同發展、共同富裕。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中國最高領導人多次提到,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
    總而言之,在中國這個文明傳承數千年的國家,「苟富貴,毋相忘」是刻在國人骨子裡的。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就是最新例證。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