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9年09月18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中國文學藝術界追憶著名導演吳貽弓
    【新華社上海9月16日電】(新華社記者許曉青、孫麗萍)「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世紀80年代,一部改編自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說的電影《城南舊事》轟動一時,其充滿詩意和音律的攝製手法,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銀幕上獨樹一幟。執導《城南舊事》等經典電影的著名導演吳貽弓近日在上海辭世,中國文學藝術界、電影界為之扼腕痛惜。
    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吳貽弓導演的《巴山夜雨》《城南舊事》《闕里人家》等長期以來為人津津樂道,堪稱中國電影長河中的里程碑。
用電影「寫詩」
    上世紀80年代初,新中國的電影事業百廢待興。當時,由吳永剛總導演、吳貽弓導演的《巴山夜雨》一舉奪得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多個獎項。吳貽弓很謙虛,有人提到金雞獎,他總說:「我是個幸運兒。」
    此後不久,吳貽弓遇到了接拍林海音名作《城南舊事》的難得機會。林海音筆下的京城往事飽含鄉愁,細膩刻畫了「英子」等一批鮮活人物。吳貽弓在逼真還原原著風格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個人對童年趣事的感悟。
    「他簡直就是在用電影‘寫詩’。」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說。「吳導自求學之初,就受到蘇聯電影風格影響,《城南舊事》是歷經十年浩劫的他,一次自我創作能量的集中迸發。」
    石川曾根據吳貽弓口述回憶推出人物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他進一步解讀,電影《城南舊事》之所以成為經典,它是林海音筆下的童年與吳貽弓心中的童年,形成的一種和諧共鳴。
    吳貽弓生前好友、遠在北京的國家一級導演江平說,吳導的電影裡不一定有激烈的矛盾衝突,但卻時刻流露出平淡樸實的美,這都來自導演用心靈去深入生活、挖掘生活。
「中國要有自己的國際電影節」
    在吳貽弓的電影生涯中,影片好比是他的「孩子」,同時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孩子」,那就是誕生於1993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從早期的兩年一屆,到後來一年一屆,20多年間,電影節已成為中外電影展示、對話、交流的重要平台。電影節草創時期,吳貽弓和同事們憑藉對「國際電影節」的初步理解,努力探索既國際化又兼具中國特色的辦節模式。他曾回憶:「我傾注了我的全部精力,那時不知有過多少不眠之夜!為申辦、為經費、為程序奔波。」
    對國際電影節的未來,吳貽弓充滿豪情。他認為:「相信到第20屆時一定會很好,到那時中國電影也一定會更好。」後來,在201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辦的20屆回顧座談會上,已是兩鬢斑白的吳老笑了。他說:「這是中國唯一的國際A類電影節,我們這代人盡力了。」
    探索廣闊文藝天地
    鮮有人知的是,吳貽弓不僅為銀幕耕耘不輟,在舞台藝術和人才培養方面也頗有建樹。
    1998年至2002年間,吳貽弓與著名作曲家金復載合作,成功將曹禺經典話劇《日出》改編成同名音樂劇。金復載回憶,吳導主動提出了《日出》的選題,他自己編劇、寫歌詞,再導演,特別動情,寫下的都是金句,開了先河。
    跟隨吳貽弓排演音樂劇《日出》的包括後來成長為著名歌唱家的廖昌永,還有著名喜劇演員陳佩斯等。「直到現在,我們都很留戀那時的排演,近年來音樂劇《日出》再次復排,並成為部分音樂院校的教材,吳導對舞台藝術的貢獻,讓我時時感念。」金復載說。斯人已逝,氣度流芳。作家陳丹路深情回憶:「吳導的一句話,鼓勵了素昧平生的我。我那時還只是一名卡車司機,一口氣寫了12個電影劇本,並不是每個都能拍成電影。但他看到了,就說了鼓勵的話,影響我一生。」
    為追念吳貽弓導演的藝術精神,上海電影集團近日宣佈,將舉辦「吳貽弓電影回顧展」,用電影的方式紀念這位傑出的中國電影前輩。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