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11月0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昭君文化為何能夠在中外大放異彩? 
    【中新社呼和浩特10月22日電】(中新社記者 李愛平)兩千年來,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在中國與世界各國廣泛傳播,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新中國成立後,昭君文化研究出現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時代的新面貌。其最大特點在於主題和觀點的改變。
    中國民族學學會昭君文化研究分會會長馬冀近日在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時指出,當前深入研究昭君歷史、昭君文化,塑造新的昭君形象,對於增強中華民族團結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歷史上,王昭君形象發生過哪些變化?
    馬冀:總體而言,西漢時王昭君是和平女神形象,魏晉後其形象悲劇色彩漸濃。新中國成立後,歷史真相恢復,王昭君友好使者的正劇形象復歸。
    公元前33年的昭君出塞是轟動漢朝和匈奴的大事件。漢朝專門為此改元“竟寧”,隆重舉辦臨辭大會。出嫁後的昭君認真維護兩族的和平友好關係,她的子女、女婿、侄子數代人致力于漢匈友好,維護和平局面達六十年之久。
    《漢書·匈奴傳》記載了王昭君出塞的經過和她在塞外的生活,稱贊昭君出塞後,“是時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可見,廣義的昭君研究是以王昭君的正劇形象開始的。
    東漢末年《怨曠思惟歌》和西晉《王明君辭》等作品以“憐其遠嫁”為主調,抒發昭君思鄉念親之悲。受思鄉主題影響,此後昭君的悲劇形象漸成主流。直至宋代王安石《明妃曲》,提出“人生樂在相知心”,在某種程度上衝淡了昭君形象的悲劇色彩。
    元明清時期,大量昭君題材戲劇和通俗小說在民間演出、流傳,昭君為國犧牲個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得到人們廣泛同情,以元代馬致遠雜劇《漢宮秋》為典型。
    五四運動後,研究王昭君的專題論文出現,這些論文多從民俗學、考據學、文學流變角度去研究昭君或昭君墓。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以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上的王昭君及有關文學作品,認為她是對維護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有貢獻的人物。他多次講話,鼓勵支邊知識分子做“當代昭君”,扎根邊疆,建設邊疆,還建議曹禺“重寫一出民族和睦的昭君戲”。董必武、陳毅、謝覺哉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寫下歌咏昭君的詩作。
    史學、文學界也展開了圍繞昭君出塞歷史真相和昭君藝術形象塑造的探討和研究。1959年1月起,《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相繼發表《談王昭君的塑造》等多篇文章。1961年2月《人民日報》發表翦伯讚的《內蒙訪古》,把關於昭君出塞真相的討論推向高潮。“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董必武在1963年10月寫下的這首《謁昭君墓》,可視為這場歷時4年全國性大討論的總結。
    2003年,我在《昭君文化研究》一書中將“昭君文化”界定為“以王昭君出塞和親為核心,兩千年來與此有關的一切文化現象,其中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以精神文化為重點”,系統闡述了昭君文化的理論。
    我認為,中國傳統的“和合”理論是昭君文化的哲學基礎,民族團結友好是昭君文化的核心內容,促進不同經濟區域互補和交流是昭君文化的重要內涵,歷代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是昭君文化的重要載體。昭君文化是追求完美的文化,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也具有世界意義。
    中新社記者:新中國成立以來,作為民族友好使者的王昭君在國內外大放異彩的文藝作品都有哪些?
    馬冀:新中國成立以來,王昭君形象更加顯示出迷人魅力,文藝界湧現出大批昭君題材的文藝佳作。
    近年來的新作有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族歌舞劇《昭君出塞》(2016年)和李玉剛團隊詩意歌舞劇《昭君出塞》(2019年),兩劇在國內引起轟動,國外演出也取得圓滿成功。
    昭君題材電影以港片較多,電視連續劇則以內地作品更為成功。諸多影視節目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中央電視台《中華民族》欄目推出的專題片《王昭君》。此片真實還原了昭君和親的時代背景和出塞經過,回顧了兩千多年來昭君對各民族人民持續不斷的影響。此片後被譯為英語,在國內外多次重播,反響很好。
其實,昭君故事在國內外文藝傳播也不止近幾十年。明清之後,昭君故事就已在國外產生廣泛影響,其中以日本、越南為甚。
    在日本,和歌中很早就出現引用昭君故事的詩句,14世紀出現昭君題材的繪畫,15世紀出現了昭君故事為題材的能樂演出,天皇還曾與大臣以昭君為題多次唱和。近年來,日本的昭君題材藝術作品和昭君論文也不斷出現,小林健二、宇野玄二、岩山泰三等都是典型學者代表。在越南,昭君題材小說《昭君貢胡書》和《昭君新傳》流傳很廣。任曉鴦、劉濟民等學者專門做過關於昭君文化在越南傳播的研究。
    在西方,昭君事跡在19世紀初介紹中國古代詩歌的一些著作中被提及。20世紀初,英國瑪克龍明、日·勒夫的《美女》、安貝特·H的《中國著名妃子——班婕妤與昭君》等也重點介紹過王昭君,更引人注目的是1986年法國高級漢學研究所出版了鄺慶歡的博士論文《王昭君》(法文版)。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昭君文化將如何在國內外持續發生影響力?
    馬冀:今後的昭君題材文藝創作和研究工作要尊重歷史真實,關注社會效果。
    我曾提出,從古至今,昭君題材創作者有一共同特點“借昭君酒杯,澆自己塊壘。”其作品往往蘊含著作者對人生的種種聯想和感慨,呈現出對昭君的不同解讀和評價。
    我認為昭君文化持續發揮影響力的關鍵在於,研究者與傳播者要堅持愛國者的立場,要尊重歷史、還原真相,設身處地理解王昭君在困境中的選擇和行動。
   既不能採取宋明理學的立場,也不能站在大民族主義或者狹隘民族主義的立場,用“三綱五常”“華夷之辨”或者其他標準評價昭君、評價和親,就會落後于時代。
    昭君研究者和昭君題材文藝創作者需要把動機與效果統一起來,應仔細考量作品是否有利於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是否符合中國和平友好外交政策等問題。
    總之,昭君文化現象跨越兩千年,今後還會常講常新,成為永久話題,充分顯示出昭君文化強大的生命力。
   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文學藝術精品和高質量研究成果面世,推動昭君文化研究水平不斷提高,相信昭君文化在國內外影響將更加顯著。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