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10月2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非遺」「破圈」煥發新生命力
     【中新社烏魯木齊10月18日電】(作者 胡嘉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非遺如何避免“塵封于記憶”值得考量。
    記者在此間舉行的“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上看到,近百位非遺傳承人攜近千件展品亮相,觀者稱其為一場“非凡的文化盛宴”。背後折射出中國各項非遺守正出新,欲“破圈”而立。
    非遺也能很新潮
    趙偉斌握著手柄靈活操作,一個以獅子為原型的機器人隨即有模有樣地表演出各種動作。“這是一款醒獅機器人,是我們150餘款非遺文創產品中的一個。我想通過這些文創產品,來闡釋非遺是見人、見物、見生活。”
    趙偉斌出生於獅舞表演世家,是國家級非遺廣東醒獅的代表性傳承人。40年來,他致力于醒獅的傳承與弘揚。“2011年開始推動‘醒獅進校園’,並首創了‘小學生醒獅課間操’。”
    傳承並不能一蹴而就。“非遺源於生活,重要的是喚醒大家對它的記憶和興趣。”趙偉斌便琢磨研發文創產品。從手持玩具、掛件,再到醒獅機器人。“要用當下人們樂於接受的方式傳承非遺。”
    在趙偉斌看來,非遺雖是傳統文化,但絕非“遙不可及”。“我打造了醒獅舞台劇,用傳統故事作主題,甚至添加了霹靂舞元素。演出得到觀眾認可,我也感受到了大家對非遺的熱情。”
    藉助非遺脫了貧
    從推動侗錦織造技藝申報非遺,到帶領“綉娘”脫貧致富,歐瑞凡對侗錦有著極深的情感。“我在政府文化部門任職時發現,年輕人對侗錦興趣在減弱,會侗錦的人又不能靠它謀生,種種因素對侗錦的傳承造成了嚴重衝擊。”
    自幼生活在侗族村寨的歐瑞凡不甘於“老手藝”失傳。此後她與同事積極推動侗錦織造技藝申遺。2008年6月,侗錦織造技藝被列入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但歐瑞凡仍有心事沒完成。“我所在的縣當時是貧困縣,一些婦女沒有脫貧能力。我就萌生了將侗錦做成產業助力脫貧的想法。”辭去公職後,歐瑞凡成立了公司。“婦女通過培訓班學技藝,在家完成訂單產品。這樣她們既能照顧家庭,又有了穩定收入。”
    至今,歐瑞凡已舉辦近30期培訓班,培訓人數逾5000人次。“公司有400名綉娘,平均月收入近3000元(人民幣,下同)。100多個種類的產品銷售到了美國、韓國等地。”
交流互鑒促共榮
    “非遺展”期間,維吾爾族刺綉“邂逅”廣綉、都塔爾與馬頭琴同奏……非遺傳承人們相互交流,切磋技藝。同時,對口援疆19省市的非遺傳承人還赴對口受援地等進行展示、展演。
在此間舉行的座談會上,專家學者就“新疆非遺保護與文旅如何融合發展”的話題進行廣泛討論。“打造非遺品牌”“非遺創新融入現代元素”“助力新疆非遺拓市場”等建議,將推動新疆非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饒權在“非遺展”開幕式上致辭稱,是次“非遺展”將進一步促進新疆與兄弟省區市的交流互助,對進一步講好美麗新疆故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積極作用。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