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04月15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機器人樂隊與人類藝術家合奏演繹科技範「國風」
    【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新華社記者魏夢佳、王晨曦)10日晚,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舞台上,3位與人類身高相倣的機器人「樂手」,或執竹笛、或彈箜篌、或敲排鼓,與民族音樂演奏家方錦龍同台奏樂,帶來「中國風」機器人樂隊與人類藝術家的合作表演。
    為迎接清華大學建校110週年,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聯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主辦了這台名為「弦外之音——聽見未來」的創意音樂會。
    機器人「凝神」吹笛,機械手指靈活「撥動」琴弦,悠揚的笛聲、琴聲伴隨著流水鳥語之音,如風掠過竹林,餘音繞梁、沁人心脾。「琴瑟和鳴」間,是人與機器人、傳統與未來的一次心靈對話。
    首次與機器人合作演出,讓方錦龍覺得很開心。「把科技和民族文化融在一起,是特別值得慶倖的一件事。」這位以演奏五弦琵琶享譽海內外的藝術家說,機器人演奏更精確、規範,而他的演奏則更靈動、注重臨場發揮,兩者是很好的融合。
    讓人眼前一亮的機器人樂隊名為「墨甲」。自2019年首演以來,一直備受關注。機器人樂隊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合作開展的一項跨學科研究,融合了多種中國傳統文化及藝術元素,旨在探索傳統國樂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表達。
    樂隊的名字也頗具中國文化意蘊。「墨甲」取自先秦諸子百家之中的「墨家」。樂隊由「玉衡」「瑤光」「開陽」3位機器人樂手組成,其名字源於北斗七星的其中3顆星,分別演奏竹笛、箜篌、排鼓三種中國傳統民族樂器。
    機器人樂隊主創團隊組建於2018年,主要由清華師生及畢業生創業團隊組成,成員具有計算機、機械工程、造型雕塑、音樂作曲等專業背景。
    作為此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米海鵬早在日本留學期間就參與搖滾機器人樂隊的研發工作,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他由此萌生了做「中國音樂機器人」的想法:「如果用機器人來演奏中國民族樂器,該是什么感覺?」
    中國傳統樂器演奏時,其發聲原理和技法都與西洋樂器不同,更講求意境和演奏者的藝術表達,這種非精確、非定量化的控制,給音樂機器人研發帶來難度和挑戰。
    「我們在研發中不斷探索去解決這些問題,使機器人演奏民樂能保持其特色。」米海鵬說。
    機器人樂手如何演奏?米海鵬介紹,竹笛演奏是要讓機器人「吹出」有強弱變化的氣流形成笛音;為撥動箜篌琴弦,他們專門安裝了40多個機械手指對應每一根弦,以實現更快速、廣泛的和弦彈撥;排鼓則是要模倣手腕的震動去帶動鼓槌敲擊鼓面,形成打鼓發聲。此外,音樂編曲要為機器人「量身定制」,而機器人外殼服裝則採用了3D打印技術。
    創作團隊希望,「墨甲」能成為溝通傳統與現代的橋梁,擔負起傳承推廣中華傳統文化的重任。米海鵬說,接下來「墨甲」還有一些演出計劃,會推出新的曲目,新的樂手機器人也有望增加,而如何提升機器人的樂感、情感表達等也仍在探索中。「機器人代表科技感,深受年輕人喜愛,我們希望這種機器人表演的形式紮根于傳統音樂,用科技感傳遞傳統文化,激發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隨著機器人越來越多出現在人類生活中,「墨甲」團隊也希望通過機器人樂手的開發和推廣,引發對於人和機器人關係的思考,探索未來兩者和諧相處的路徑。
    「我們不僅想通過舞台創作呈現清華的科技和藝術成果,也嘗試通過創新表達方式攜手藝術家傳播國樂、傳承優秀文化。」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趙洪說。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