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0年08月13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唐代九霄環佩古琴現身
 「中國古代樂器展」傳世僅4張 
    【中新社北京8月8日電】(記者 應妮)新石器時代的骨笛、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200余件(套)樂器珍品文物,8日起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
    亮相此展的“九霄環佩琴”傳世目前僅4張,頗具盛名。
   這張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古琴斫于中唐,距今千餘年,原漆為黑色,露朱漆地。
    筒體發小蛇腹間牛毛斷紋。琴為桐木所斫,做工圓潤不露楞角。足池裝紅色瑪瑙足1對,軫池裝紅色瑪瑙軫1副。
    琴腹內有墨書題字,已模糊不清。底面肩上陰刻小篆書“九霄環佩”4字。
    出土于陝西西安插秧村唐墓樂俑一共6件,均為男性,著圓領袍、裹襆頭、系腰帶,面頰豐滿,盤坐或跪坐俺走。
   所執樂器有竪箜篌、拍板、橫笛、排簫、琵琶和笙。
    據介紹,考古發現的隋唐樂舞俑數量很多,且風格自成一體。其樂器的組合、形制、種類和數量,樂人的服飾、髮式、造型、神情、演奏姿態均體現了一個時代的風貌。
    策展人諸葛英良表示,一件件樂器其實也是一部別樣的文明史。早期中華文明遺址中,就有以笛、哨為代表的吹樂器和以鍾、鼓為代表的擊樂器。
   先秦至漢代,隨著禮樂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樂器更加複雜化,出現了編鐘、編磬等大型樂器。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外來樂器廣泛應用於各式演奏場合,詩歌、壁畫等藝術作品記錄了“胡琴琵琶與羌笛”的繁盛景象。
   宋元之際,樂器的運用和改良達到新的高峰,以馬尾胡琴為代表的弓弦樂器的地位正式確立。
   明清兩代戲曲、歌舞、說唱等包含音樂元素的藝術樣式日益繁榮,塑造了生動多彩的民間藝術成就。
   據悉,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故宮博物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作為支持單位出借了多件文物。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