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9年10月23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梁祝」作曲者何佔豪:耄耋之年仍心系「民族音樂現代化」
    【中新社上海10月19日電】(作者 王笈)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與上海音樂學院之間,有一條不起眼的老式小弄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以下簡稱“梁祝”)的作曲者之一、著名作曲家何佔豪的書房就“藏”在此處。中新社記者近日在這間狹小卻“五臟俱全”的小小書房裡,採訪了今年86歲,仍在為“外來形式民族化,民族音樂現代化”的理想筆耕不輟的何佔豪先生。
    許多人因“梁祝”認識何佔豪。出生於浙江諸暨的何佔豪,年輕時曾在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工作,考入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後,為了讓愛聽戲曲的農民群體也能喜歡上小提琴的音樂美,何佔豪運用越劇音調創作了一首三四分鐘的弦樂四重奏《梁山伯與祝英台》(以下簡稱“小樑祝”),這便是最早的“梁祝”。
    之後,在丁芷諾等“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同學和陳鋼的共同努力下,“小樑祝”最終變成了如今享譽全球的“梁祝”。
    據何佔豪回憶,創作“梁祝”時,大家都沒有考慮過個人名利,就是為老百姓而創作,本以為這首曲子是要署“集體創作”的。後來上海音樂學院時任副院長丁善德拍板說,這個曲子應該署名,就署何佔豪和陳鋼。
    在何佔豪看來,因為創作“梁祝”,他對“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一手伸向西洋,一手伸向古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梁祝”大獲成功後,何佔豪以“外來形式民族化,民族音樂現代化”為座右銘,譜寫了反映革命烈士戰鬥一生的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融入“怒髮衝冠憑欄處”等傳統“基因”的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等一系列作品。
    令他印象頗深的是,自己受邀為有著“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的南音改革作曲,花了近3年時間寫下了小提琴協奏曲《盼》,描述海峽兩岸對團圓的盼望;又寫下了交響南音《陳三五娘》,赴東南亞演出時深受當地僑胞的歡迎。
    “我現在也算高齡了,希望更多人知道的不是我的名,而是‘外來形式民族化,民族音樂現代化’這條路。”何佔豪說,中華民族是個有音樂才能的民族,有那麼多豐富的戲曲和民歌,“這是振興我們民族音樂的一條路,是真正為我們中華民族、為老百姓服務的一條路。”
     如今,86歲的何老依舊堅持著自己的一套“創作美學”。他的小書房裡,有陪伴了他多年的鋼琴、滿書架的CD,和一台用於編寫曲譜、可模擬演奏多種樂器的電腦。
    幾天前在上海大劇院的舞台上,何佔豪與王文娟等老藝術家共同接過了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的獎杯,這是上海文學藝術界的最高獎。他告訴中新社記者,非常感謝大家的信任,“我現在這個年齡應該是傳承的時候了,接下去會更關心年輕一代的成長,盡可能地幫助他們。”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