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9年10月19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舞台上的山西魅力:地方戲曲詮釋三晉文化 
    【中新社太原10月12日電】(作者 高瑞峰)眉戶、上黨落子、耍孩兒等稀有劇種展演,“梅花獎”演員精品集萃,王愛愛等戲曲老藝術家輪番登台,“杏花獎”劇目評比……歷時20天的第二屆山西藝術節上,眾多底蘊深厚、新穎獨特的地方戲曲,詮釋著三晉文化。
    《西廂記》《楊家將》《趙氏孤兒》等中國經典戲曲劇目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故事的演繹多與山西有關。
    《西廂記》中,崔鶯鶯與張生一見鍾情的普救寺,位於山西永濟市西廂村;《楊家將》系列劇目的故事發生地多在山西雁門關、金沙灘等地;傳統劇目中的《蘇三起解》《打金枝》《下河東》《趙氏孤兒》等故事或人物,皆與山西有關。
    山西戲曲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宋金時期,雜劇、院本、諸宮調出現後,演出場地由平地登上戲檯。公開資料顯示,山西現存元明清時期的古戲檯約有3000座,位居全國前列。
    隨著民眾娛樂方式增多,戲曲流傳面臨挑戰。上世紀80年代,山西戲曲劇種多達50余個。2016年,原國家文化部“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數據顯示,山西現存劇種38個,已有10多個消亡或離開舞台。
    面對困境,山西官方通過實施“戲曲傳承發展振興工程”和“四大梆子振興工程”等措施,激發山西戲曲的生機與活力,一改“打不完的金枝,算不完的糧”(《打金枝》《算糧》,晉劇傳統劇目)劇目匱乏局面,創作出《傅山進京》《平城賦》《太行娘親》等一批講述山西本土故事的新劇目。
    戲曲藝術主要表現手段是“唱、念、做、打”,“念”是當地方言的音韵,“唱”是便於方言音韵表情達意的聲腔體系,而地方戲曲往往凝結著流傳區域的民風習俗。
   但地方戲曲在貼近其鄉音鄉韵地域特色的同時,也對其傳播的廣度形成限制。“如果當地觀眾聽不懂戲中的唱詞和說白,我們就沒有生存空間。”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蒲劇團團長賈金義說。
    資深戲迷蘇林和建議,要向易於傳播的方向探索,比如,“晉劇唱腔中,有不少拖腔和虛詞,‘程派’創始人程玉英,對晉劇原有的‘那一咦呀嗨’行腔進行改革,創造單用一個“嗨”字的‘嗨嗨腔’”。
    近年來,山西官方採用多種措施促進地方戲曲的傳承發展,如在浙江、紐約等海內外舉辦“山西金代戲曲磚雕藝術展”展覽活動;2019年,山西“送戲進景區”,探索“戲曲+文旅”的融合傳播方式。
    如何以精品戲、好演員傳播山西戲曲風采。
   展示人文歷史和民風民俗,講好山西故事,戲曲作為山西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依然承擔著重要作用。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