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9年03月2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尋找(中國)》:一次時空重逢的中國影像紀錄 
    【中新社北京3月21日電】(記者 吳旭)反映中國社會40年變遷的紀錄片《尋找〈中國〉》當下正在中國電視台熱播。紀錄片一經播出便引發外界熱烈反響。
    “這是一部關於紀錄片的紀錄片,是一次時空重逢的影像紀錄。”紀錄片總導演朱允日前在意大利駐華使館舉辦的放映會上介紹說。四十多年前,曾經有一部關於當時中國的紀錄片,它出自意大利著名電影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之手。
    1972年,安東尼奧尼應邀訪問中國,用22天時間拍攝了名為《中國》的紀錄片。此後,又有一些西方的紀錄片導演來到中國,從不同視角、不同觀點展示了當時中國的面貌。這些影像也成為西方觀眾瞭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有西方媒體評論稱,“它們幾乎塑造了一代歐洲人對中國的印象。”
    如今,中國面貌已然滄海桑田。但在意大利,有些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安東尼奧尼時期的《中國》。
“每個人都在說‘變化很大’,這是我小時候從老人那裡聽到的東西;而現在回到歐洲,卻很少聽到有人說‘變化很大’了,時間好像停止了一樣。”Gabriele Battaglia,一名旅居中國八年,來自意大利的記者、作家,同時也是紀錄片《尋找〈中國〉》的主人公。他習慣被稱為“老高”。
    帶著幾代意大利媒體人的好奇與期待,老高和紀錄片團隊就這樣沿著當年安東尼奧尼拍攝《中國》的足跡,開啟了《尋找〈中國〉》之旅。他們重訪了北京、安陽、南京等地,採訪當年影片中曾經出現的人物,通過人們在生活方式和思想上的變化,試圖重新發現和記錄“中國”。老高還去了深圳,瞭解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我能想象,如果安東尼奧尼還能再來中國,那情況一定完全不同了。”老高在重訪之旅中感慨道。
    如果說40年前的《中國》是通過“看”與“被看”的形式來理解中國,如今的這部紀錄片則試圖通過對話和交流的方式來熟悉中國。在採訪中,不少參與當年紀錄片拍攝的老人回憶起許多當時不為外界所知的細節,其中不乏第一次“見外”的感受。看著已經不對外國人感到稀奇和陌生的普通百姓,老高感嘆中國真的變了,“那是一種溫暖,也是一種信任”。
    《尋找〈中國〉》沒有將鏡頭對準當代中國的“偉大成就”,而是走進了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探訪了一個個普通的農村、社區、工廠等。“我想體現的是‘中國’到底是什麼。這些普通人就是‘中國’,不是政治意義上的符號,而是一個真實、人們看見的中國。”導演劉維夫說。
    同一個地點,低矮的土房變為林立的高樓大廈;同一個家庭,熱血青年已成為年邁老人。紀錄片通過這些影像直觀地呈現出中國社會的變遷。在完成一場關於時間叙事的同時,也使觀眾在前後對比中感受到中國的“變與不變”。
    在意大利駐華使館的放映會上,當《尋找〈中國〉》的片尾字幕出現在屏幕上時,容納數百人的放映廳內掌聲不息。“這個紀錄片讓我更多瞭解現在的中國。”意大利電影製作人Edoardo Gagliardi觀影后說,“老高和紀錄片製作團隊給過去的影像素材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帶著我們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中國’。”
    “《尋找〈中國〉》的拍攝路徑不僅是在尋找過去,實際上也是為了更好地尋找和瞭解現在。
     ”意大利駐華使館文化參讚孟斐璇告訴記者,“它幫助我們記住,中國是經過怎樣的發展實現了今天的面貌。這真的是一種偉大的演變。”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