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9年03月22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皮影藝人讓「光影」藝術薪火相傳
     【新華社蘭州3月20日電】(記者成欣、劉能靜、李笑)夜幕下,燈光照著皮影,二胡配著鑼鼓,一幕白布隱約遮擋。皮影傳承人張國斌高亢粗獷的歌聲從幕後響起。在他的「指揮」下,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等各色皮影人物在光影與伴奏中翩翩起舞。在他的身後,大徒弟潘明生拉著三弦,眼睛緊緊盯著皮影的一起一落。
    這是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路園鎮峪嶺村的一幕。春寒料峭,剛下過雪,但前來觀看皮影戲的村民依然興致盎然。大家圍坐在一起,不時爆發出叫好聲,一部部手機高舉著。皮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人物剪影來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形式,在甘肅農村頗受歡迎。皮影不同於剪紙,是一門靜動相得、形神兼備的藝術,考驗著幕後的每一個皮影手藝人。一個皮影人至少要被三根操縱桿操縱,而一個藝人要控制三四個皮影的動作,還要配合音樂,兼顧唱念。2011年,渭源皮影戲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張國斌從15歲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至今已與皮影戲「結緣」39年。他一年四季帶著戲班子走村串戶,他們的演出是當地農村逢年過節的主要節目。
    「我從小就喜歡看皮影戲,它就是我們小時候的動畫片、電視機。」回憶起往事,張國斌笑著說,「記得我跟爸爸學的第一部戲是《武當山還願》。每次爸爸上台表演,我就在旁邊看,把他唱的曲目都記下來,模倣口型,就這樣學了十幾年。」
    一面白色幕布,一張長條桌子,一束昏黃的燈光,幾個做工精細的皮影,在那個沒有電視、電腦、手機的年代,這些便構成了整個村莊的主要文化生活。誰家有娶妻生子的喜事,總少不了皮影戲班子前來「鬧一鬧」。在渭源縣,皮影戲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演出人員不僅要會吹拉彈唱,還要會製作皮影。潘明生從16歲就開始學習皮影雕刻技術。「製作皮影講究一個精細,許多經典模板都是多少代手藝人傳承下來的。每完成一件作品,需要經過選皮、雕鏤、敷色等十幾道工序。」潘明生說,即便是一幅常見的20釐米大小的皮影,通常也需3到4天才能完成。在潘明生的家中,記者見證了雕刻馬童頭像的過程。在一塊烘乾的牛皮上,軟帽的花紋全部被鏤空雕刻出來,最纖細之處不過1毫米。鏤刻完成後,粗細不一的毛筆輪番上色。所有部件製作完畢,再用線組接起來,形成造型各異的皮影形象。色彩斑斕的皮影被懸挂在屋內的細繩上,陽光透過紗窗將皮影投射在白墻上,輕風吹拂,一場靈動的皮影戲彷彿就此啟幕。
    隨著年輕人文化消費口味的變化,皮影戲的受捧程度開始降溫,不少皮影人轉行。如今,在渭源縣農村,已經很少見到過去皮影藝人的輝煌。但是,在結束一天的勞作後,老一輩的皮影藝人還是會搭起台子演奏起來,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解一天的乏。
    為了將皮影戲傳承下去,張國斌和徒弟們這些年付出了許多努力。他們不僅在定西市的學校和文化館中展演皮影製作過程,還走進社區、機關和部隊展示這項古老藝術。
   今年,他們打算將更多現代卡通元素引入皮影中,推出新作品。
  「古藝新傳當然也少不了互聯網的助推。」令潘明生沒想到的是,他們演了半輩子皮影,卻通過社交平台的直播,擁有越來越多的粉絲。
   渭源縣文化館非遺專幹李淑華介紹,近些年縣文化館開展了一系列普查搶救、保護傳承工作,為全縣皮影戲班摸底建檔,錄製專題片,爭取項目經費建皮影傳習所,組織皮影戲班參加大型文化旅遊節會展演等,希望將渭源皮影戲一直唱下去,唱出彩。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