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聞
梁谷音透露「昆大班」老藝術家再演「潘金蓮」
【中新社上海3月2日電】(作者 王笈)年近八旬的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梁谷音日前在上海透露,自己將於3月31日登台東方藝術中心,最後一次出演全本《潘金蓮》。如何看待這個演了60多年的“爭議角色”?
梁谷音的回應是“順其自然”,“她是可愛的、值得同情的,但她毒死了武大郎,這是不可原諒的。我沒法褒她,也不忍心貶她,就讓觀眾對這個人物留一點遺憾:怎麼最後就落到了這個地步。”
在當代戲曲界,上海的“昆大班”是一個光彩而響亮的名號,以行當最齊、成材率最高、尖子演員最多、表演生命力最長著稱。出生於1942年的梁谷音便是“昆大班”的老藝術家之一,被譽為昆劇界的“通才演員”,《潘金蓮》更是其戲麴生涯中不得不說的一個“傳奇”。
上世紀80年代,梁谷音等根據昆劇傳統劇目《義俠記》創排了這出大戲《潘金蓮》,講述潘金蓮與武大郎、武松、西門慶之間的愛恨故事。此劇融入了梁谷音堅持了60多年的藝術創作宗旨——“新戲做舊,老戲有新”,也讓她憑藉著“潘金蓮”一角轟動全國,獲得了首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
77歲再演潘金蓮,這位昆曲名家向記者坦言歲月不饒人、壓力頗大。“這部戲雖然不是很累,但潘金蓮的形象很要緊,”梁谷音用手比劃了下自己的腰,“1987年出演潘金蓮的時候,我的腰身是1尺8,現在有2尺5寸半了,身材太差,我覺得沒有自信上台,怕觀眾會笑話。所以這應該是我最後一次演全本《潘金蓮》。”
與《牡丹亭》等“雅劇”相比,《潘金蓮》無疑是“另類”的。
但在梁谷音的印象裡,正是這些“另類戲”,為上世紀80年代的昆曲藝術打開了新的局面。“《潘金蓮》通俗易懂、節奏很快,容易吸引剛 剛踏入昆曲世界的觀眾,不會讓他們覺得沉悶、費解。那個時候,觀眾看昆曲,就是想看《潘金蓮》這樣的戲,《牡丹亭》反而賣座很難。”
如是現象,在進入21世紀後有了明顯的轉變。如今,昆曲觀眾的審美又逐漸“回歸”《牡丹亭》等原生態、詞較高雅的經典劇目。
除了審美趣味的變遷,令梁谷音頗有感觸的還有昆曲“票友”的變化。與幾十年前的票友相比,今天的昆曲票友雖沒有那麼“資深”,卻有著自己的特質,“很多票友都是30多歲的白領,因為覺得昆曲時尚、清雅而走進這個圈子,觀念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梁谷音印象深刻的是,上世紀90年代初到台灣演出時,遇到的票友多是20歲出頭的女孩子。如今,這些票友已40多歲,不少都還沒有成家。“我問,你們怎麼都不結婚?她們說,我們工作很忙,晚上還要學昆曲,沒有時間。她們都在當地無償地去做昆曲教學。”
感嘆時過境遷之餘,對於月底即將出演的《潘金蓮》,老藝術家還有些話想與初次踏入昆曲世界的觀眾分享:“這是一部昆曲中雅俗共賞的代表作,花旦、武生、彩旦、小花臉、矮子功行當齊全。
還有一個年近80歲的老太太,演一個18歲的‘妖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