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8年01月01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寧夏中寧:「火」起來的「黃羊錢鞭」
    手握兩端綁著紅綠彩穗的塑膠膠管,雙腳跟著鼓點變換著十字步,眼神靈活地配合著身體的扭動……在冬日陽光明媚的午後,黃羊村村民閒下來就會聚在村部小院裏「舞鞭弄棒」。
    乍一看,這陣勢像極了風靡中國城鄉的廣場舞。不過,這支隊伍卻不是大媽「獨領風騷」,其中不乏年輕男女。站在隊伍正前方領舞的是一位大叔,只見他一邊吹著口哨控制著節奏,一邊不時地糾正其他人不規範的動作。
    「這可不是隨便蹦蹦跳跳,步伐、身段、隊形都是有套路的,手腳要協調,活動量也大,可不比下地幹活輕鬆。」作為領舞者,劉加祥自然要比其他隊員更賣力,十幾分鐘下來,額頭上已滲出汗珠。
    黃羊村地處有著「中國枸杞之鄉」之稱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中寧縣。而這項看起來既像體育又像舞蹈的文娛活動,名字就叫「黃羊錢鞭」,在當地已流傳了幾百年。如今,跟中寧枸杞一樣,它的名氣越來越大。
    58歲的村民劉加祥是名副其實的錢鞭「舞王」,也是這項自治區級非遺的第四代傳承人。
    他告訴記者,關於錢鞭的文字記載並不多,主要是通過祖輩口口相傳至今。據說這是起源於明朝遊牧民族的一種牧羊舞,最早的形式是把銅錢拴在羊鞭的兩端,舞鞭時能產生清脆的響聲,後來這種形式也就作為慶祝豐收、祈求平安的「儀式「被流傳下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鞭」作為放牧工具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錢鞭舞以節奏明快、粗獷豪放、歡樂喜慶的風格一直在黃羊村一帶廣受歡迎,百姓也因此將其稱為「黃羊錢鞭」。
    從歷史照片中,記者發現,即使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黃羊村錢鞭隊構成仍是以男性為主,裝束也比較簡單,身著中山裝,頭扎白毛巾,腰間係著繩。
    「在農業社會,男性主導社會生產,加上打錢鞭是力氣活,所以先前這是屬於男人的文化活動,可隨著近些年越來越多男勞力進城務工,婦女們自然也就加入進來。」劉加祥說,打錢鞭已成為村民閒時或節慶期間的重要文化娛樂活動,上至七八十歲老人,下至五六歲孩童,人人都能舞得像模像樣。
    「黃羊錢鞭」這項非遺為何能具有如此廣泛的群眾基礎?原來,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黃羊完全小學就開始開設錢鞭課程,老師手把手教學生打錢鞭,許多村民關於錢鞭的最初記憶都來自學校。
    不僅如此,2008年,中寧縣還將「黃羊錢鞭」確立為中寧縣第三中學的校本課程,並通過挖掘和整理歷史資料編寫了校本教材《錢鞭情韻》,其中包括歷史淵源、道具、服飾、音樂風格、武打動作等系統內容。至今,已有近萬名學生帶著「黃羊錢鞭」文化走出校園。
    中寧縣第三中學校長雍長青說,學校已成為這項非遺實現「活態傳承」的最活躍陣地,它不僅形成了獨特的校園文化,更把家鄉的傳統文化根植於青少年的記憶中。
    非遺的傳承和保護離不開創新和發展。如今的「黃羊錢鞭」不僅在道具上進行了改良,如植物藤條長鞭換成了輕便耐用的PVC管,銅錢也被替換成了鐵片,更重要的是在表演形式上也不斷進行優化升級。
   「在傳承經典動作的基礎上,錢鞭融合了秧歌、腰鼓和現代舞的一些動作,套路已發展到龍門陣、蛇蛻皮、龍盤柱等十幾種,這樣不僅增添了表演的豐富性,也提升了觀賞性。」劉加祥說,隨著國家和地方對非遺投入力度的加大,這幾年錢鞭舞還被配以專門的樂曲,搬上了舞臺。
    「看今朝憶往昔,國家提倡搞非遺,‘黃羊錢鞭’有歷史,不信咱就比一比……」這是劉加祥自編自演的一首名叫《打金鞭》的搖滾快板,其中包含了他和黃羊村村民們樸素的願望,那就是讓「黃羊錢鞭」「活」下去,「火」起來。(新華社記者 趙倩)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