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6年08月09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口碑還是票房?——小眾影片的大眾路

    【新華社北京8月3日電】(記者黃碩 劉洋)帶著約610萬票房,小成本藝術電影《路邊野餐》於上周悄然下線。
    考慮到影片不足100萬的製作成本和吸引到不少的網絡關注,80後導演畢贛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和同期動輒上億票房的一眾商業片相比,可謂「小巫見大巫」。
    而與票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路邊野餐》在觀影評價上「秒殺」近期諸多商業片。以豆瓣電影為例,《路邊野餐》獲得7.8分的高分,而縱觀近期佔據票房高位的商業片,除7.1分的《寒戰2》和6.6分的《大魚海棠》外,《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絕地逃亡》《封神傳奇》等影片的分數甚至都未及格,遠算不上令人滿意。
    伴隨電影口碑低迷的是暑期電影市場的疲軟。數據顯示,在剛剛結束的7月,全國票房總計約45億元,遠不及去年同期的55億元。
    在大量商業電影之間,部分叫好不叫座的小眾電影夾縫生存,似乎已經是當前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大「窘境」。如何讓口碑與票房並行,無論對於電影從業者還是廣大觀眾來說,都是一道「必解」的題。
    行業關注助力新導演
    在《路邊野餐》正式在大陸上映前,來自院線以外的行業關注其實早已做下了鋪墊。從去年到今年,《路邊野餐》參加了多個電影節展映,不止一次獲得提名和獎項。其中在去年11月獲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讓這部電影為華語圈的觀眾所知,在上線前就積攢起了熱度。
    畢贛和《路邊野餐》的經歷對小眾影片來說並不是個例。去年登陸院線的一部小成本口碑佳作《心迷宮》,其上映也得益於曾參與「FIRST青年電影展」並獲獎的經歷。這一國內著名的電影節至今已經舉辦10屆,其特色就是找知名導演做評審,挖掘提攜青年導演。
近年來不斷興起的電影節和展映會,開始成為很多年輕從業者尋求機會的平臺。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係的劉凱雲說,身邊有不少立志做獨立電影的同學都會跑一些電影節,參與展映或比賽,「參加電影節可以認識很多一起拍片子的人,還有行業裏的老師,這樣可以更好地入行。」
    對於很多年輕的獨立影片製作者來說,來自行業的助力不僅體現在影片的發掘和推廣上,也體現在製作過程中。小木(化名)是一名獨立紀錄片的製作者,剛剛畢業三年的他正在拍攝自己的第一部紀錄長片。帶著這部製作中的影片,他在自己參加的第二個紀錄片體驗會上得到了評委的青睞,並獲得了來自組織者的資金支持。
    「(體驗會)主要都是由一些基金和組織在資助,有一些資深導演參加。從中得到的資金可能不是那麼多,但是起碼能幫助把片子堅持做完。」小木說,在影片完成後他也計劃參加一些電影節的展映。
    視頻網站開闢新渠道
    對於《路邊野餐》以及諸多與之類似的小眾影片來說,進入大眾視野僅僅是第一步,在院線中與資本雄厚的商業片正面交鋒才是重頭戲。而透過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的數據來看,在這一階段很多影片的戰績可謂慘澹。
    據媒體統計顯示,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超過440億,其中12部藝術電影的總票房不到3億元,8部原創紀錄電影的總票房僅3000多萬元,不及總體票房的零頭。
    「現在很多人去看一部電影,可能是因為看過原著的小說,或者是因為某個明星。」在畢贛看來,這和觀眾的觀影習慣不無關聯。
    與市場號召力缺乏相應的是排片上的擠壓。《路邊野餐》宣佈只上線10天,實際上映後數據顯示排片最高只有1%左右。這也是很多藝術電影的排片現實。為了爭取排片量,去年上映的《闖入者》的導演王小帥曾在微博上公開求排片,而今年上半年《百鳥朝鳳》的製片人方勵更是直播下跪請求增加排片量。
    相比實體院線中的艱難處境,網絡平臺似乎可以成為另一種可行的渠道。
今年4月,小成本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絡上突然走紅,而它一月份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時還默默無聞。
    「在央視播出的時候是沒有收錢的,授權給愛奇藝的時候賣了一萬五。」導演葉君說,紀錄片的整體行情並不好,一開始沒有想到片子會在網上這麼火。目前,影片單在愛奇藝上就有了400多萬的觀看量,葉君笑稱「現在出門都不用帶名片了」。
    如果說《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意外沾了網際網路的光,那麼藝術電影《冬》則是主動瞄準了網絡平臺。電影以冰天雪地中一位獨居的老人為主角,全片沒有一句對白。據媒體報道,《冬》在上映後的院線排片僅有0.04%左右,發行方選擇在優酷網上同步上映,目前付費會員的點播量已經將近200萬。
    同為獨立影片的製作者,小木認為網絡平臺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網絡渠道很有可能成為一個行業的新趨勢,不管做什么類型的電影肯定都要想辦法跟它結合。」
成熟市場期待新類型
    面對大量評價堪憂的商業電影,是否意味著小成本影片就要扛起市場口碑的大旗?即將進入芝加哥藝術學院學習電影的胡瀟並不這麼看:「藝術電影的受眾還是比較有限。其實只要導演達到自己表達的目的,傳達給觀眾,有盈利就可以了。」
    劉凱雲認為,很多小成本影片對資本的吸引力天然比較小,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喜歡藝術電影,市場也不能簡單地靠小眾影片和商業片撐起來,而是需要多些既有表達內涵,又有吸引觀眾的商業性的影片。
「像警匪刑偵片、闔家歡電影還有科幻題材電影等等都比較有發展空間」,劉凱雲說。
    在網上受到年輕人追捧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是一個結合了獨立拍攝手法和面向市場表達的範例。「很多紀錄片我自己都不喜歡看,覺得太過沉悶。」導演葉君坦言,為了迎合年輕觀眾的審美,在情節安排設計上做了不少嘗試:修復文物的師傅們在故宮裏逗貓、捅銀杏果、騎自行車。某個鏡頭中,修復師對著一幅已經有250年的古畫,指著當中畫的一個人:「像不像趙本山?」
     對於從事藝術電影創作的畢贛來說,好電影並不一定只限於某一種類型,而是可以包含多種多樣的形態,關鍵在於創作者是否走心。
    「好的電影千種萬種,壞的電影只有一種,就是不認真的電影。」畢贛說,「市場的發展一定不會壞,慢慢就會建立起來,年輕人就會有機會。」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