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6年07月30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新生代斫琴師再現古老樂器雅音 

    9年前,董晉雲橫下心在自家客廳掄起菜刀朝一塊木材砍去,卻在不經意間找到了打開傳統文化大門的一把鑰匙——古琴。
據史料記載,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已有3000多年曆史,留下了《幽蘭》《高山》《流水》《廣陵散》等名曲,孔子、莊子、陶潛、李白等都是古琴愛好者。
    在昆明市團結鄉斫琴工坊內回想起自己最初的斫琴生涯,董晉雲唏噓不已:「當時很痛苦,不知怎麼下手。」
董晉雲說,斫琴以前,自己做過珠寶和建材生意,對古琴一無所知。初次聽到古琴聲那一刻,自己的心都「醉了」,動手制琴的念頭油然而生。
    圖書館、博物館、網際網路……董晉雲從各處找來的資料多是琴譜,提到制琴的不過片語只語。他好不容易找來幾張古琴樣圖和一塊木材,依葫蘆畫瓢繪好圖樣,但古籍提到制琴要「挖孔少許」卻讓他很困惑,幾次拿起又放下。
    猶豫再三,機械和製圖的經歷讓他最終鼓起勇氣邊做邊琢磨。歷時三四個月,他斫出自己首張琴胚。按標準,那張沒上漆的古琴白胚很粗糙,頂多算完成了四分之一的工序。上好弦後,他忐忑地試著撥弄琴弦,生澀的聲音讓他「一輩子也忘不了」。
在剛開始斫琴一年裏,董晉雲做夢都在想制琴的事:一道工序該放前還是擺後?腔體該長一毫米還是短一毫米?……他開始「惡補」關於古琴的各種知識。雲南斫琴師數量屈指可數,他就到上海、江蘇、陜西等地拜訪斫琴名家,請教制琴工藝,並向上海音樂學院、中國琴會的專業老師學習彈琴。
     隨著了解不斷深入,董晉雲跑遍了雲南和全國的木材市場,尋找各種適宜斫琴的老木料:杉木、梧桐……
當初的菜刀已被扔掉,董晉雲的斫琴工具箱迅速壯大:斧子、鋸子、推刨、大小鏟刀、夾子、鑿子、雕刻刀、刮刀、砂紙、刷子和篩網等。
4年前,董晉雲將斫琴場所從家裏搬到佔地1100平方米的團結鄉工坊,流程也變得一絲不茍,選木料、找生漆、修外形、挖腔體、合底板、貼木漆……100多道工序需經反復打磨,平均耗時至少18個月才斫好一張琴。
    「斫琴的關鍵在於耐心。」面對工坊墻上挂著的16張成品七弦古琴,董晉雲的聲音不疾不徐,「每一張古琴我都很用心去做。」
9年來,董晉雲共製作了200餘張古琴,每張重3.5到4公斤。他的代表作是八寶胎,係用南紅瑪瑙、珍珠、硃砂、綠松石等寶石灰調和生漆製成。他和夫人更因琴相識、相知而相愛。
    董晉雲說,斫琴對自己整個人生和心性的改變非常大。以前,自己很少接觸傳統文化,斫琴以後,書不離手,生活變得簡單。
「古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可謂根深蒂固,我有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他說。
    在董晉雲看來,古琴是需要知音的。古琴音域非常廣,聲音中正平和、悲而不傷、哀而不怨,可演繹雁鳴、流水、松濤等很多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聲音。
    儘管只有44歲,董晉雲已開始考慮如何將古琴更好傳承下去。在昆明鬧市,他開設了「老街雅集」,除了展示、陳列自己斫的琴,還專門教別人彈古琴。目前,找他學琴的以年輕人為主,但也有80多歲的老人。未來他打算開設專門的課程,把斫琴的傳統手藝傳下去。「古琴能讓浮躁的心安靜下來。」董晉雲說,古琴的文化傳承靠的是有心人,「你的心,才是最大的動力。」(新華社記者 陳思武、浦超、周磊)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