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9月21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在邦交正常化50周年重要歷史點上
中日如何重溫初心面向未來
    【中新社北京9月20日電】(中新社記者 張素)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站在重要歷史節點,中日兩國如何汲取兩國關係正反兩方面經驗,推動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更好面向未來,受到各方關注。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東海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楊伯江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解讀中日兩國應如何重溫初心、面向未來、相向而行,將更加成熟穩定、健康強韌的中日關係帶入下一個50年。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人常說「五十而知天命」。重溫邦交正常化「初心」,對於「一衣帶水」的中日兩國有何意義和啟示?
    楊伯江:今年是中日關係的重要年份。50年前,兩國本著互尊互信和求同存異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實現邦交正常化,意義重大。比較冷戰背景下新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建交模式,中日 邦交正常化有其自身特點。兩國政府先是在1972年發表聯合聲明,然後時隔6年簽訂經立法機構批准的和平友好條約。可見由於情況特殊,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分「兩步走」的。
   以史為鑒,更有觀照現實之義。2021年10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通電話時指出,「中日要認真汲取兩國關係正反兩方面經驗」。我想,這裡就包含著對邦交正常化「初心」的再確認。對於在邦交正常化之初老一輩領導人就發展兩國關係方針、原則等達成的共識,雙方應一如既往地遵守下去。在涉及兩國關係政治基礎的重大原則問題上要重信守諾。
    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台灣問題是焦點。半個世紀過去,對照近年來中日關係的現實發展,我們更加感到「初心」的重要性。早在50年前,中日兩國領導人已就如何處理台灣問題達成共識。令人擔憂的是,一段時期以來,日方在台灣問題上連續出現消極動向,給中日關係帶來嚴重干擾。
    中新社記者:面向未來,中日兩國應如何「以史為鑒」,更清醒地把握雙邊關係發展正確方向,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
    楊伯江:中日地緣相近文化相通,兩國關係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又格外複雜。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必須把握中日關係自身特點,還要抓住新時代特徵。
    時代特徵,概括來說體現于兩個層面——看全球,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所謂「契合新時代要求」,意味著中日雙方要從本國真正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出發,從造福地區與世界的高度出發,繼續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精神發展兩國關係,包括處理相互間的矛盾分歧。
    作為「搬不走的鄰居」,中國與日本在長達2000多年的交往中必然地產生了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兩國之間大到社會小到個人,都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好的成果和經驗已經 積澱下來;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就會有這樣那樣的分歧和矛盾。
    放眼世界上近200個國家,鄰國之間存在問題並不罕見,而是很常見,關鍵在於用什麼樣的思路和方式解決問題。應該看到,自1972年以來的中日四個政治文件都強調雙方互不構成威脅,和平、友好、合作也始終是雙方必須牢牢把握的正確方向。中日達成的四個政治文件和一系列重要共識,為處理各種矛盾分歧確立了根本遵循,也是確保中日關係行穩致遠的根本保障。
    中新社記者:在綿延2000多年的長期交往中,中日兩國人民曾為亞洲乃至全球文明進步作出貢獻。有著相似文化背景的兩國今天如何為人類貢獻更多智慧力量?
    楊伯江:總體來說是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具體到每一個實際問題的解決,例如,中日雙方在應對極端天氣等問題上存在共同利益,在某些方面處於相同立場。
    以當前頗受關注的減碳為例。中國能源消耗中,煤炭所佔比例較高。日本在經歷「3·11」地震以後,核能發電受挫,石化能源使用程度不降反增。因此,中日雙方在減少煤炭依賴等問題上可以探索合作。
    另一個層面是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國家攜起手來,為百年變局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進一步貢獻東方智慧。
    目前,國際間的諸多標準、價值、模式等,還是由西方首創或定義的。實踐表明西方的路不一定適合亞洲,以及除歐美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區。
    展望未來,亞洲真正實現復興,不僅在於經濟總量的上昇,也基於「亞洲價值」能否在國際事務中更多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作為亞洲主要國家,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與日本在這方面責無旁貸。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有相通的歷史文化淵源,但中日文化並不相互等同,彼此更需要增加文化、文明的對話與交流。這在實踐中也有具體抓手。
    中國和日本是當前世界上僅有的使用漢字的國家。歷史上,日本長期學習中國文化,包括典章制度。清代後期以來,中國引進日本典籍,以學習當時先進的技術和思想。在這一過程中,中文從日語中引進了大量漢字詞。
    近代以來,中日兩國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經歷了不同的民族命運,對於一些詞的解讀也漸行漸遠。比如「保守」一詞,日語沿用「conservatism」的詞義,指相對謹慎、穩健(的政策),不包含太多價值判斷。中文語境下的「保守」則意味著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含義偏于負面。當人們討論冷戰後的變化時,儘管中日兩國學者都認同日本社會在總體保守化,但彼此對「保守」的感受、概念的認定是有所不同的。一詞之別,折射出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性。
    中新社記者:在涉台、東海、歷史等議題上,中日應如何管控分歧,排除外部因素干擾,為兩國關係穩定發展「減負排障」?此外,對於所謂「政冷經熱」狀態,您怎麼看?
    楊伯江:目前國際形勢紛繁複雜,比如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世界範圍內供應鏈波動、人員往來受阻等,又如中美關係變化等,都是中日關係面臨的環境因素。在如此複雜的外部環境中想要實現穩定發展,總體思路在於把中日關係的良性資產部分做大,使得不良資產的佔比相應縮小。
    進一步來看,對於現存的矛盾分歧,我們應認識到,能解決當然更好,但有些問題短期內解決不了,就應進行有效管控。當前中日關係正處於新一輪矛盾高發期,新老問題交織凸顯,雙方要切實重信守諾,按照四個政治文件原則及有關共識精神,增強風險意識,妥善處理敏感因素,避免衝擊兩國關係大局。
    「以經促政」「政經分離」,是在戰後特殊歷史階段中日促進關係發展的有效方式。在1972年發表聯合聲明之前,兩國交往就是「以民促官」。這一做法的背後邏輯,既因為雙方有共同的利益需求,也因大方向是明確的,即雙方遲早要實現邦交正常化。
    時至今日,兩國間政治關係、經濟關係發展到互為基礎,相互影響。政治關係不好,經濟合作密切是不可能的。
    反過來,經濟合作不足,好的政治關係也難以長期維系。「政冷經熱」是特殊背景下的現象,不可能作為常態存在。
    中新社記者:有民調顯示,日本的年輕人對華態度與其前輩存在差異。您認為在民間交流方面應如何有針對性地創新改革,厚植中日友好民意基礎?
    楊伯江:一國民眾對另一國的印象往往有著明顯的代際差。說到日本民眾對華態度,還需根據其年齡細分。相對來說,50歲—60歲這一代日本人對華印象較為不好,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這代人經歷了繁榮鼎盛時期,又目睹日本經濟進入下行通道,反觀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蓬勃發展,難免產生心理落差。
    至於如何厚植民意基礎,需要根據階層、業別、年齡層劃分,我有兩點建議。一方面是面向中老年人,應該著力挖掘傳統文化共同點,擴大「文化相通」。事實上,20世紀90年代前,在經濟繁榮背景下,日本人特別想在文化上「尋根」,直至今日依然有許多日本人對古代絲綢之路心懷憧憬、對日本與絲路之緣很感興趣。兩國可以擴大開展上述項目交流。
    另一方面是面向年輕人。相較于他們的祖輩、父輩,中日兩國年輕人的成長背景更為接近。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他們哪怕不見面,也可以在網絡上交流,討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打同款的網遊。應該把他們探討的話題引向深入。
    總之,可針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受眾,設定不同的民間交流主題,讓更多日本人瞭解一個「等身大」「立體」的中國,加深兩國民間的相互理解。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