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6月1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李丹婷創作的一部小說講述
美國華裔年輕人的身份認同

    【中新社北京5月29日電】(作者 高楚頤)長篇小說《盜賊的肖像》是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學生李丹婷(Grace D. Li)的處女作,今年4月初在美出版發行。作者在書中通過對亞裔美國人經歷的深入探索,探討華裔美國人身份的複雜性和身份認同。該書被美國書評網Goodreads、電子書分享平台Bookbub等評為“2022最受期待小說”之一。《斯坦福日報》稱,“這是一封寫給華裔美國人經歷的情書。”這部小說現已被Netflix買下電視版權,她本人也將出任該劇的執行製片人。
    近日,李丹婷在接受中新社“東西問”欄目專訪時表示,華裔美國人的身份認同在很大程度上都涉及到尋找歸屬感和一個可以稱之為“家”的地方。她希望關於亞裔美國人的故事能够不斷增加,這也意味著年輕的亞裔美國人將更少地面對來自身份的“衝突”,並在他們的身份認同中感到更自在。
    以下為訪談實錄:
    中新社記者:中國藝術品從西方博物館消失的故事如何激發了你的寫作靈感?為什麼要創作這樣一部關於亞裔美國人的小說?
    李丹婷:在成長過程中,我從來沒有讀過像我這樣的角色的故事,所以我不知道美國小說中還可能包括亞裔美國人。直到上了大學,情況才開始發生變化,我很幸運能與這麼多其他亞洲作家一起寫作。當瞭解到現實生活中的中國藝術品失竊事件時,我知道我想讀一本關於這個主題的書。更具體地說,我想知道如果盜竊者不是專業罪犯,而是華裔美國大學生,他們在進行這些搶劫的同時探索自己的身份和對未來的希望,那會是什麼樣子。對我來說,想到華裔美國人將曾被掠奪而來的藝術品歸還給中國,這是特別有意義的,因為華裔美國人的身份認同在很大程度上都涉及到尋找歸屬感和一個可以稱之為“家”的地方。
      中新社記者:在你的小說中,一群年輕美國華裔學生,他們的共同目標是將一件被“搶劫”而來的藝術品歸還中國。你筆下的幾位華裔年輕人對其身份有著怎樣的共同認知?
    李丹婷:在寫這本小說時,我想捕捉一些華裔美國人的豐富經歷。華裔美國人的身份認同並不是單一的,身份受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家庭背景、社會經濟地位等因素的影響。在我的書中,有一個人物是在北京長大,後來遷到美國生活,他仍然認為自己更像中國人而不是美國人。書中還有一些角色是在美國生活了一輩子。書中的人物從第一代移民到第三代各不相同,他們對華裔美國人身份認同的經歷也受此影響。不過,無論是對中餐的熱愛,還是在美國受到歧視的經歷,我們都能從中找到大大小小的共同點。
  中新社記者:你在小說創作中對亞裔美國人的經歷進行了深入探索,你也曾寫到,“想要一些無形的東西,與看不見的異國他鄉的聯繫,以及試圖尊重移民父母。”在你看來,亞裔年輕人與移民父母之間對“他鄉”和“故鄉”的理解有何不同?
    李丹婷:我認為,對於年輕的亞裔美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家的意義常常是不斷變化的。我在美國長大,視這裡為自己的家,但我也不認為中國完全是“外國”。我的大部分家人仍然住在中國,並且每隔幾個夏天我就會回一次中國。但我在中國時並不能像我父母在那裡一樣自如,因為我的中文還達不到我的英語水平。
    作為一個在美國長大的中國移民的孩子,我常有一種漂泊不定的感覺,我認為我的父母永遠無法理解。但與此同時,他們現在在美國生活的時間和在中國一樣長,所以我們越來越多地談論我們作為華裔美國人的身份,不論是第一代還是第二代。這些家庭關係也是我在書中試圖探索的東西,書中所有的人物與他們的父母、中國及他們對祖籍國的定義都有不同的關係。
   中新社記者:你從小在中美兩種文化環境中成長,這帶給你怎樣的幫助和影響?你如何面對和化解身份的“衝突”?在你看來,身處兩種文化之中的華裔年輕人如何找準自己的身份?
    李丹婷:我在美國長大,經常會有人問我來自哪裡。儘管我在美國出生和長大,但其他美國人似乎對我的回答並不滿意,直到我說出中國。同時,當我去中國的時候,陌生人和親戚們會問我是否會說中文或者會不會用筷子。無論我走到哪裡,我都覺得自己不够美國或者不够中國。
    這場“衝突”我花了很多年才解決,直到上大學,從那以後,我開始覺得自己既是中國人又是美國人。我無法說出這種轉變發生的確切時間,但通過上中文課、和其他亞裔美國人在一起、閱讀亞裔美國文學以及隨著自己年齡的變化,慢慢讓自己找到適應。我希望亞裔美國人故事的增加意味著年輕的亞裔美國人將更少地面對這種“衝突”,並在他們的身份認同中感到更自在。
   中新社記者:通過這部小說,你希望傳遞給讀者怎樣的認識?如何增進年輕人對華裔美國人歷史、身份的理解、認知和欣賞?
    李丹婷:我是在疫情期間寫完這本書的,那是對亞裔美國人移民的恐懼和歧視加劇的時期。我想寫年輕的亞裔美國人在世界各地自由無畏地行動,圍繞著他們的生活、動機和抱負,展開這一生的冒險。對我來說,在世界如此動蕩的時候思考這些角色是一種急需的逃避,我希望拿起這本書的讀者能看到作為一個年輕的華裔美國人的所有複雜性和樂趣。我也希望這是更多關於華裔美國人身份認同的故事之一,因為閱讀一本能够反映自身身份經歷或能够增添新的視角的人物書籍是一件重要而寶貴的事情。
 
    中新社記者:對於小說即將被拍成電視劇,你作為執行製片人,有怎樣的期待?
    李丹婷:現在項目仍處於早期階段,但我對此十分興奮。我希望這將是一個機會,能够讓華裔美國人的身份在熒幕上得到體現。參與這個項目的每個人都很棒,我們有著共同的願景,希望能够塑造華裔美國人角色,確保細微又重要的語言和文化細節能像書中那樣在熒幕上體現出來。我從未在電視節目中見過同自己一樣的角色,能參與到這個過程可以說是夢想成真。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