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6月1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玻璃碟見證中西方技術交流
     【中新社福州5月17日電】(中新社記者  劉可耕)中國福州市博物館裡,珍藏著一件宋朝料器的登峰之作——藍料菊瓣紋扣銀小碟。
    這個小碟何以見證中西方玻璃“和而不同”?在“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福州市博物館館長、福州大學人文學院客座教授張振玉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進行闡釋。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料器具有怎樣的歷史?
     張振玉:作為中國古代文明與時代藝術的結晶,料器流光溢彩、變幻瑰麗,是東方人精緻、細膩、含蓄的藝術語言。在古代,料器屬於名貴工藝品,祗有少數皇親國戚、豪門富賈才能享用。
    業內關於料器的起源有諸多說法。但普遍認為,至少在戰國時期,中國古人就已經掌握了料器的製作工藝。有專家推測,古人在鑄造青銅器時,濺出的鉛銅溶液與陶土混合,意外形成了料器的雛形。工匠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從而形成料器的製作工藝。
    早在商代,當時的冶金、煉丹、原始瓷工藝是玻璃製造的重要萌芽條件。到了西周,玻璃燒制技術真正成型,目前中國從西周時期多處墓葬中發現的玻璃珠、管可以印證。戰國至秦漢時期,玻璃迎來了重要發展時期,品種增加,色彩也較之前華麗。從出土料器中可推證,秦時料器已為普通裝飾品,且有加色嵌鑲者,如藍料之充耳,上嵌孔雀石加銀絲者。
    在漢代,玻璃被稱為“五色之玉”,玻璃仿玉製品開始成為風尚。
   魏晉南北朝,鉛鋇玻璃得到發展,至遲北魏時期,中國已經採用了玻璃吹制技術。唐代起,玻璃製品開始扮演重要角色,如唐代的各式三彩器。著名的《簪花仕女圖》中,仕女的腕上  戴著一串透明飾物,也被專家們認為是料器手釧。唐朝詩人韋應物在《咏琉璃》中曾對琉璃不吝誇贊:“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塵。”
    宋代,玻璃工藝水平又有了進步。河北定縣一座北宋培基中出土的33件舍利玻璃瓶,器壁如薄紙、如晶明,是北宋玻璃製造技術進步和吹制玻璃水平發達的明證。料器在民間的使用也趨於普遍,多被用在裝飾品和佛教用品上。元代玻璃仿玉已達可以亂真的地步。
    清代是中國古代琉璃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琉璃品種繁多,工藝技術高超。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詔令內務府造辦處,專門設置琉璃器皿“作坊”,為區別燒制琉璃磚瓦廠而新取名為“玻璃廠”。從此,“玻璃”之稱廣為流傳。
    中新社記者:藍料菊瓣紋扣銀小碟為何被稱為宋朝料器的登峰之作?
    張振玉:現藏於福州市博物館的宋藍料菊瓣紋扣銀小碟,口徑8厘米,底徑5厘米,高2.5厘米,可放置於成人的手掌中;其腹部呈24片菊瓣形,宛如一朵盛開的菊花。這件精美絕倫、傳世千年的藍料精品,貴氣不失穩重,精巧不失品質,品鑒不失神韵。
    此碟的珍貴之處在於:製作工藝複雜。它以孔雀藍料澆築成型,器型規整,呈半透明狀,顔色純正艶麗。口沿處鑲有銀箍,扣銀厚度均勻,與器身貼合得比較好。
    成品率低,傳世極少。這件小碟是一次性澆築而成的,古時候不似現代有各種精準的儀器可做輔助,靠的是手感,稍有不慎就會帶來不完美的結果。因此,製作成品的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為皇室貴族所專用。另外,從宋代至今已過千年歲月,能够保存、流傳至今,實屬不易。(未完‧待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