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6月0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屈原與端午為何能成為
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

    (續前)中新社記者:中國端午節“申遺”是三省四地“聯合打包”,屈原與端午為何能成為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
    劉石林:端午節在中國的重要程度,幾乎僅次於春節,迄今已有2500餘年曆史,它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遊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賽龍舟等,各地活動略有不同。
    中國三省四地的“端午習俗”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首次正式成為國家法定假日。“聯合打包”一是證明端午節在中國有廣泛的文化基礎,二也有利於將這一習俗完整地呈現于世界。
    端午習俗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其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背後蘊含著愛國、拼搏、無私奉獻的精髓,體現了民族的凝聚力。屈原與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同時,端午習俗體現了中國傳統的祭祀文化,現留存的各類祭祀祭文,就是祭祀文化的活化石,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內容。

    中新社記者:世界上還有哪些國家有端午習俗?我們又應如何展開對端午節的保護與實踐?
    劉石林:日本、韓國、越南等東亞、東南亞國家,都有慶賀端午的習俗,祗是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在細節上存在差異,但根源都來自中國。
    我們保護端午遺產的目的與意義,根本原因是要激發全民族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保護,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喚起民眾對祖先創造的文化形態和價值觀念的重新思考,並促使搶救和保護更加科學化、規範化。
    如今,對於很多節日習俗,我們要在注重形式的前提下,挖掘和保護形式內在的文化。在市場經濟之下,如何恢復傳統文化的純淨本真,值得認真思考研究,需要幾代人持續努力探索。

    中新社記者:端午成為世界共有的文化遺產,對中國文化“走出去”有何借鑒意義?中國數千年的古老文化、無形資產,又該如何加強保護?
    劉石林:端午文化能够走出國門,得到世界認可,主要是因為其固有的文化特質——民族愛國情懷,這是無國界的。
    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在本質上並無優劣之分,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溝通。節日文化正是促進這種理解與溝通的良好載體。
    除了端午外,春節也已走出國門。春節來臨時,許多國家的領導人都向華僑華人發賀信,或直接參與當地活動,體驗祥和、喜慶的節慶文化。他們的賀信,實際上是表達對中華文化的尊敬,也說明中華文化不僅可以“走出去”,還可以成為與西方交流的橋樑、友好的象徵。
    要更好地保護中國幾千年積累的古老文化,首先要通過創新方式向下一代傳授、傳遞,形成傳承。其次是要更積極地宣傳,讓更多年輕人能瞭解、認知、體驗,從而產生興趣,主動來學習、傳承。
    然後,還要通過各種活動載體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動起來,比如過端午就應劃龍舟、吃粽子,去親身感受,而不能讓它鎖在櫃子裡、僅存于書本上。(續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