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6月04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屈原與端午為何能成為
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

    【中新社長沙6月2日電】(作者  白祖偕  付敬懿  徐志雄)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很久以前便與紀念屈原結合起來。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中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與波蘭哥白尼、法國拉伯雷、古巴何塞•馬蒂並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2009年,以紀念屈原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端午節及其傳說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標誌著屈原的作品及精神價值成為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探索屈原與端午的故事及發展歷程,對於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世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中新社“東西問”近日獨家專訪湖南省汨羅市屈原紀念館原館長、中國屈原學會理事劉石林,解析屈原與端午成為人類共有文化遺產的深層原因。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端午節起源涵蓋了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多方面內容,集多種民俗為一體,其本身蘊含怎樣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
    劉石林:端午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它的起源傳說因地域和民族而異多達十餘種,紀念的人物或祭祀的神靈也不盡一致,但總體而言,都是伴隨著農耕文化及華夏先民對龍的信仰而逐漸產生。星象文化實際就是龍文化,因為先民認為龍操縱著風雨雷電,為祈求風調雨順、五榖豐登、人畜平安,需要祭祀龍。特別是農曆五月五前後,既是農業生產重要時節,又是風雨雷電高潮時期,自然成為祭龍的最佳選擇,這是祖先創造的一種祭祀文化。
    公元前278年端午,屈原在汨羅江畔投江殉國,當地人出於對屈原的崇仰和愛戴,把端午及節日的活動和習俗全獻給了屈原。端午節的內涵也由祭祀龍,轉向紀念愛國為民、上下求索的屈大夫,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
    端午的習俗可分為原始習俗與屈原之後衍生習俗。原始的核心主題是驅瘟、除惡、消災、祛病,如祭祀龍的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平安豐順,如掛菖蒲、艾葉也是為了消災防疫、祈求健康平安。
    屈原投江之後,習俗升格為一種精神寄託。如龍舟過去是祭祀龍儀式的一部分,起源與屈原並無關係,但龍舟競渡之寓意,卻是楚國人為紀念屈原,借龍舟驅散江中之魚,期望阻止魚蝦吃掉屈原身體。
   端午習俗既是祭祀,也是紀念,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懷,龍舟競渡這項運動,也蘊含了人民凝聚力及拼搏競爭的精神。

    中新社記者:紀念屈原的習俗如何成為全國性的節日並流傳至今?
    劉石林:南北朝之前,屈原祗是作為一個文化人被記錄在《漢書•藝文志》中。南北朝時期,中國政權經歷長期分裂,無論統治者還是民眾,都希望有統一的局面出現,於是通過節日喜慶的氛圍,獲得精神上的平衡,求得心理上的補償。根據南朝《宋書》記載,逢端午節時,南朝宋武帝常會送一些雜色粽子給北魏太武帝,節日成為增進民族間交流的載體。
    彼時,屈原等歷史人物長期受到人們的尊敬,卻沒有明確的紀念方式。隨著端午神秘氣氛淡化,相傳這些歷史人物的死亡日期又恰好是五月五日左右,天然的聯系讓其逐漸捆綁在一起,衍生出豐富多彩的祭祀、遊藝、保健等民間活動。(未完‧待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