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10月30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賴聲川《曾經如是》聚焦對生命的思索 
    【中新社浙江烏鎮10月24日電】(中新社記者 應妮)將近400分鐘的故事結束後,觀眾們帶著或喟嘆感動、或迷茫沉思、或迷惑不解、或療愈開心,紛紛走出《曾經如是》的劇場時,賴聲川的神情仿如劇中的雪山一般:冷凝,平靜,悲喜不顯。
    作為烏鎮戲劇節的發起人之一,常任總監賴聲川為第八屆戲劇節帶來的閉幕大戲《曾經如是》,被戲迷視為是《如夢之夢》的姐妹版:一樣有蓮花池觀眾席、一樣都是超長的時間、一樣聚焦于對生命的思索。這部作品于2019年底在上海進行世界首演後便遭遇疫情而一直封箱,直到這次出現在烏鎮。
    在賴聲川看來,《曾經如是》不是故事,而是散文,寫作時他完全忘記了《如夢之夢》,畢竟已經是20年前的作品。前者顯而易見試圖在更宏大的層面上來探討對人生、時間和生命的思索。
   劇中的面店女老闆雪蓮、天生吟唱淨土故事的多吉、可以與動物說話的扎西等人物,從雲南藏族的大山出發,到紐約繁華都市,再到印度的雪山之旅,幾度面臨生離死別,讓他們開始尋找曾經,尋找內心的“淨土”。創作者平靜的俯視角度,便已迥異于《如夢之夢》中類似《李爾王》的激情。“這是我在不同年紀寫的不同的劇本,心境不同,也自然會給大家帶來不同的感受。”
    畢竟,賴聲川已經67歲了。
  “時間”一直是他鍾愛的元素。所以什麼是時間?“我總覺得,作為創作者,時間是我們雕塑用的‘黏土’。這個‘黏土’是相對的,你這個戲讓人家覺得長的時候,三分鐘可以像三個小時。如果觀眾能够融入,‘黏土’就消失掉了。”
    客觀來說,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3廳對觀眾並不算友好:臨時搭建的舞台和觀眾席,全無劇場的舒適感,觀眾祗能在辦公椅上硬挺著坐六個多小時;但另一方面,空闊的會展中心場地卻非常契合該劇的宏大主題,“全景式回顧”的多媒體影像幾乎將觀眾擁裹,帶來更強烈的震撼以及更深入的沉浸感,這或許是中型體量的上劇場所無法匹敵的——劇組為此幾乎提前一個月就來到烏鎮搭建舞台。
    無論是時長八小時的《如夢之夢》,還是六個多小時的《曾經如是》,所謂時長,在賴聲川都不是故意設計。“它的靈感、它的題材讓它們變得很大。我在做《如夢之夢》靈感來的時候,就是整整29頁劇本。《曾經如是》的構思很龐大,我認為我是能控制它的,於是就毫無顧慮地寫下去了。”
    雖然長度不等於深度,但能流傳下來的超長戲劇,無論是國內的《曾經如是》《如夢之夢》,還是海外的《摩呵婆羅多》《烏托邦彼岸》,都克服了觀眾對於觀劇時長的常規心理,將長度演變成沉浸式體驗的助推力。
    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主任彭濤為這種超長戲劇提煉了關鍵詞:過程化、儀式性、進入感以及時空的特殊體驗。他認為,超長戲劇是對現在人類快節奏物質生活的一種抵抗。“必須通過演出的時長,來反對這種快節奏物質生活的追求,它讓觀眾慢下來,去關注一個故事,觀眾要完全沉入的不是情節,而是過程中。所以這種超長戲劇要完全面對大眾的市場性演出,是很有挑戰的。”
    所幸的是,《曾經如是》經得起口碑和市場的雙重檢驗。豆瓣上該劇評分高達9分,而全國巡演也已經啟動,烏鎮結束之後就將奔赴西安、杭州最後再回到上海。
事實上,遺憾也並不是沒有。
    據烏鎮戲劇節的發起人之一黃磊透露,因為故事的開始是發生在雪山上,所以烏鎮這一版特別想把外圍蓋成一座“雪山”,觀眾走到“雪山”入口,慢慢地一圈一圈進入到山坳裡,在雪山裡看完這個故事。但這個佈置實在很難完成,所以現在就祗能假設會展中心3號是一座“山”,觀眾帶著想象去看。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的背景下,今年的烏鎮戲劇節未能邀請國外劇團參與現場演出,但在賴聲川看來,這不失為一次自我審視的難得契機。
   “最重要還是反觀自己,我們的作品够不够國際水準。純國內的劇目反而是一個機會,來檢視一下這些年國內戲劇的發展。”
   “現在這個陣容我自己挺自豪的,從開幕大戲孟京輝導演的《紅與黑》,到閉幕的《曾經如是》。我看了《紅與黑》,我也瞭解自己的作品,這兩個作品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戲劇節都能够擺在突出的位置。”語調仍平靜,但賴聲川臉上透出些微掩飾不住的驕傲神情。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