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9年11月08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澳傳媒業發展為何異常蓬勃
    無可否認,相對於鄰近不少地區,澳門的新聞言論自由度一向偏低,或許未至於變成「一言堂」的社會,但特區政府以至不少社會賢達似乎也容不下批評,導致新聞言論自由出現倒退的情況。但儘管新聞自由不斷被箝制,但澳門傳媒業卻發展得異常蓬勃,傳媒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數目多到數也數不清。特區政府不喜歡被指指點點,以致不少傳媒以「隱惡揚善」為宗旨去經營,傳媒數目越多,亦即意味著社會上有更多歌功頌德的聲音。由此可見,傳媒業發展蓬勃與否,跟新聞言論自由度高低沒有必然關係;傳媒數目越多,更不代表那個地方的人越敢言、越熱衷於監督政府!
    傳媒行業 面對嚴峻挑戰
    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普及率極高的今天,可謂已進入了人人都是記者的年代。只要手拿一機,影相拍片上傳完全沒有半點難度,讓大家接收資訊的速度比過往快很多,哪裏有車禍、哪裏有火警,大家只要登入社交軟件,就可第一時間知曉,其傳播速度往往比傳統媒體快很多。正因為每個人都可隨時上載相片、影片,人人都是傳播員,導致傳媒業日漸式微。另外,近年全球經濟較疲弱,傳統廣告市場收入呈下降趨勢,各地報紙雜誌停刊、電台電視台熄機的消息不斷;就算未倒閉,不少傳媒機構亦大幅裁員,傳媒業可謂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全球媒體 被指入冰河期
    近年全球傳媒業可謂陷入寒冬,傳媒機構倒閉和裁員消息不斷,甚至有人用「冰河期」去形容現時傳媒業的狀況。月前股神巴菲特指出,「世界巨變,報業廣告營收逐步下滑,報業從壟斷演變成特許經營,再從特許經營演變成市場競爭,多數報紙都會『完蛋』,已經無法被挽救,只有規模較大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及華爾街日報才可望存活下來。」股神對傳媒業的悲觀看法,其實也是有根有據的。數位時代到來,加上廣告市場的大幅萎縮,導致全球傳媒業,尤其是紙媒,生存空間日趨狹窄,甚至連存在價值也日漸下降。競爭劇烈,當然就會出現汰弱留強的情況,故很多地區的傳媒數目都逐漸減少。現在各地傳媒業經營艱難,且戰且退,面對著前所未的嚴峻寒冬。然而,正當其他地區的傳媒業都處於寒冬,甚至有日漸式微之勢,本澳傳媒業卻可獨善其身,發展百花齊放,異常蓬勃,完全感受不到那陣蕭瑟的寒意。
    媒體數多 令人瞠目結舌
    只有六十多萬人口的澳門,媒體數目可謂多不勝數,尤其近兩年,周報、網媒湧現。老實說,筆者在傳媒界混了多年,確實也數不清現時澳門究竟有多少間傳媒機構。總之,澳門這個蕞爾小城,媒體數目之多令人瞠目結舌。那為何這麼多澳門人樂此不疲開設傳媒機構呢?原因當然並不是澳門人特別熱衷於捍衛公義、監督政府施政、揭露社會真相,而是最喜歡揚善隱惡的「陽光政府」,為了粉飾太平,打造和諧社會,花不少公帑資助本地傳媒業發展,除了直接金錢資助外,特區政府亦會以出版書籍畫冊、協辦各種活動等五八門名目去撥款給各大媒體機構。正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從別人那裏得到了好處,說出來的話當然比較動聽;傳媒接受了政府財政資助,當然亦甘於當官員的化妝師。
    澳門媒體 願作政府喉舌
    數年前,美國國務院公布的人權報告曾指出,「本澳主流報章受到政府資助,在敏感的政治議題上,傾向緊跟中央。」報告亦特別提及,「有記者撰寫不利政府的報道後受到不當紀律處分,也有編輯收到恐嚇信等等。」在現代的文明社會裏,傳媒是公眾耳目,捍衛公義,肩負起監督社會的重要責任。而在「和諧」的澳門裏,傳媒卻是政府的喉舌,替官員說好話,心甘情願地從事美化特區政府的宣傳。因此,不少傳媒將官員捧上天,把澳門描繪成「世外桃源」一樣。或許由於整個社會充滿著歌功頌德之聲,政府不喜歡被人指手劃腳,官員也容不下尖銳批評,就連一般社會人士亦太「玻璃心」。近年就接連有商業機構和團體代表控告傳媒工作者誹謗案件,幸好最終罪名不成立,但令社會再次關注新聞和言論自由是否出現倒退。
    新聞記者 薪酬一直偏低 
    特區政府喜歡「河蟹」,傳媒機構又不爭氣,只懂趨炎附勢,部分傳媒負責人更是爭相擦鞋表忠,根本不知新聞為何物。其實不少地區的傳媒業都要「自給自足」,深深明白要提升報導質素才能吸引讀者和觀眾,刺激生意。但澳門這個「傳媒之都」,由於特區政府向傳媒業大開水喉,資源不絕,唯一職責就是舖天蓋地刊登正面的報導,為政府權貴和社會賢達提供擦鞋服務。正因為傳媒業缺乏競爭,令新聞工作者失去追求報導質素、吸引讀者的動力。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傳媒機構資源不乏,但新聞工作者薪酬卻一直偏低,部分記者的薪水甚至比洗碗洗廁所還要低,所以為了糊口,不少新聞從業員身兼數職,嚴重影響報導水平。現時身兼社長、編輯、記者、廣告經理等同行業兼職的情況頗為平常,更離譜的是出現特稿、評論等一稿多用的亂象。老實說,如果這些情況出現在其他地區,那些傳媒敗類早就被「炒魷魚」,但奈何澳門傳媒界卻視之為「平常」,對亂象「隻眼開隻眼閉」,導致新聞質素進一步拖低,報導水平慘不忍睹。
    澳門傳媒 未盡制衡監督
    數位時代,人人都是記者,只要一部手機,可謂三歲至八十歲都懂得拍照、錄影、甚至現場直播(LIVE),故此只要緊盯著網絡社交平台,就可以最快速度知悉天下事。現時一般市民對實時及現場的報導趨之若鶩,為了不甘後人,現時部分本地紙媒也開始拍片。但拍一些宣傳性影片,就可稱為趕上時代、具影響力的新媒體嗎?答案當然是否定。傳媒確實可具宣傳性,但要謹記傳媒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以外的第四種制衡力量,最重要責任還是捍衛公義,監督社會。如果傳媒恐懼性迴避敏感話題,只會用嘴巴歌頌,用筆桿寫上肉麻的讚美話,那麼這並不是記者,而是一名擦鞋匠。當傳媒淪為政府的宣傳工具、官員的應聲蟲,可謂是行業最恐怖的腐爛。某些傳媒工作者,不要再自我感覺良好了!
                             *雲迪*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