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8年12月25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中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40年「香雅如故」
     【新華社蘭州12月22日電】(記者聶建江 張玉潔)40年,走進約40個國家和地區,累計演出2885場,觀眾達450多萬人次。這是誕生在改革開放春風裏的中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的成績單。40年來,這一高雅劇目常演不衰,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
    1978年,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文藝領域如同春天的大地,孕育著新的生機,偏居西北的敦煌進入一些藝術家的視野。
    「藝術界翹首以盼新氣息,要百花齊放。敦煌藝術是世界藝術的樣本,要用中國語言講述世界主題。」甘肅省歌舞劇院院長陸金龍說,1978年,藝術家們近10次前往敦煌學習,希望突破教條,創作出遵循藝術規律的文藝作品。
    七易其稿後,一個以絲綢之路為背景的故事輪廓形成。敦煌畫工神筆張及女兒英娘與波斯商人伊努斯患難與共、生死相交的故事,成為舞劇的主線。
    除了主題創新,舞臺上的細節也多有突破。露臍裝、喇叭褲,這些源於敦煌壁畫的演出服在當時稱得上「暴露」。所幸,當時的藝術家和地方幹部解放思想,頂住壓力。第一代英娘衣裙飄飄、反彈琵琶的造型,成為《絲路花雨》的經典瞬間。
    1979年,新中國成立30週年之際,《絲路花雨》在京演出大獲成功,成為當時舞臺藝術的一股新風。演出團隊隨後頻頻應邀前往廣州、香港、上海等地演出。演員們沒料到會去各地巡演,連衣服都沒帶夠,家屬只好郵寄物資。
    「沒想到會這麼火,一炮而紅。」陸金龍說,「當地媒體盛讚舞劇精美、服飾華麗、演員漂亮,藝術原來有另一幅美好的面孔。」
    在大包容、大開放的背景下,這部由中國西部舞蹈藝術家演繹的舞劇,成為「改革開放的報春鳥」,並前往海外巡演。
    「《絲路花雨》是世界認識中國舞臺藝術的一個窗口。它讓海外看到,中國的色彩不是‘一片藍一片綠’,而是繽紛多彩的,中國藝術是博大精深的。」陸金龍說。
    隨後,多樣的劇作如雨後春筍般在中國大地上涌現。僅是敦煌題材,就產生了《大夢敦煌》《敦煌古月》等眾多作品。
    進入21世紀,《絲路花雨》劇團一度面臨生存壓力。「獨領風騷一兩年容易,但贏得市場幾十年難。光獲了獎、有口碑還不行,還要走向市場。鳳凰要涅槃,藝術作品也要在創新中傳世。」陸金龍說。
    2008年和2016年,劇團借勢而上,給經典作品動了「手術」:配樂從民族樂隊變成了交響樂隊,服裝不僅有古典美也有了時尚味。
    新編排後的《絲路花雨》再次掀起巡演高潮。演出以商業形式走進了肯尼迪音樂中心等世界知名的藝術舞臺。
    2017年,《絲路花雨》推出旅遊版,在甘肅省敦煌市開始常態化演出。
    「旅遊版針對普通遊客,劇情、音樂等均忠於原作,時間從110分鐘壓縮到80分鐘,更多使用了數字舞臺技術,希望用通俗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這部經典舞劇。」旅遊版《絲路花雨》出品人林忠益說,經過兩年的市場培育,這部劇已在敦煌演出400餘場,基本與市場順利對接。
    旅遊版《絲路花雨》更像是激活市場的「鯰魚」。在敦煌,《絲路花雨》《敦煌盛典》《又見敦煌》三台演出在競爭中發展。
   敦煌市旅遊局副局長賀雁鴻說,敦煌旅遊演藝的遊客轉化率達到3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除了旅遊版,《絲路花雨》還演變出多種形式。從世界級的藝術殿堂到農村的露天舞臺都能演出。陸金龍稱其為「既能上廳堂,又能下廚房」。
    如今,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地開花,《絲路花雨》多次前往沿線國家演出,成為溝通民心的藝術橋梁。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